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难估测的年代。这仅是因为这个年代负载着数不胜数的沉重的历史隐秘,而且还因为这个年代承担着冶炼人类新精神的伟大使命。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九十年代更替它的年号时,人们就不得不重新确证已出炉的新精神的质量,以期锻造新世纪的品格。本文将依循这一思路,并以采样透视的方式,试对我国青年价值观的热点及其走势作一评点。 热点之一:崇尚改革,追求政治昌明(采样序列:“企业家读书会”、“21世纪人才工程”、“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改革作为一种智慧信息已经深深地植入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之中。它因此成为青年人一切社会政治性行为的动力元素。不管当代青年各自携带着多少过去时代的政治基因,也不管他们各自抱定何种未确定的政治信条,但是他们都因共享了社会改革所带来的甜润而同时接受了改革所生成的事实。他们虽一时把自己对政治的热衷或苦恋封存在意识潜层,他们甚至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由自己的政治冒失而造成的社会恶果所进行的道德忏悔,但他们仍虔诚地期望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社会的政治昌明。他们对社会腐败嫉恶如仇,恨不得一下子除掉那些贪官污吏,但他们已经学会了冷静,决不想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再次造成中国政治改革的“休克”。 热点之二:崇尚智慧,追求科学知识(采样序列:“点子公司”、“智力竞赛”、“自费研究生”) 智慧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守恒的精神能量。但就个体而言,智慧表现着一个人的思维质量。这种质量一旦实现转换,便能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不管中国青年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意识到这一人类精神的奥妙,现实社会中所发生的求科学、求知识的热潮,已经一次次地证明着知识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复归。一批批青年儒商返航归岸;一群群时代骄子倚窗静读;一支支“奥赛队”捧杯凯旋,如此等等,无不预示着中国青年已经燃亮了探求新知、追求真理的智慧火炬。尤其令人鼓舞的是,些许沉寂或荒置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智慧精神正在猛烈地冲撞着我国青年的思维神经,使他们正在从脆弱的感情冲动的境界中走出。他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一个富于高超智慧的民族,才能高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热点之三:崇尚奉献,追求时代功利(采样序列:“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秋云热线”) 奉献的真谛是无私的给予。但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来说,奉献还意味着对时代功利的道德追求和对社会利益的道德认同。如果说当年潘晓的内心独白曾一时被误作一代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当代青年的价值心声已经淹没了潘晓的伤叹。首先给予,其次获取,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热肠灼心的主动精神。面对无数奉献之举,青年们再也无法抑制住他们的良心神经的扩张。他们中的有些人虽然曾经对“雷锋精神”持“过时论”的观点,但他们却又以种种富于时代个性的方式重演着雷锋的故事。不可否认,在青年们的潜意识深处,多少隐约飘浮着“合理利己主义”的淡雾,他们试图设定出既利人又利己的道德准则,以实现奉献价值的双重肯定。这就是说,当今有些青年人以为奉献应是附加着一定条件的。这种价值矛盾将在一个时期里暂不会退避,它将时常激起青年人在行为选择中的痛苦心绪。 热点之四:崇尚完美,追求人格质量(采样序列:“深圳夜生活”、“周恩来纪念馆的签名簿”、“电影《焦裕禄》”)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完美永远都是相对的。除了少数个别仁人志士外,对于多数人,它只是思维净空的一瞬。当今中国青年虽然深知自己正处在一个缺乏完美的年代,但他们仍矢志不渝地憧憬着和创造着它。曾几何时,青年们引无数英雄为完美之楷模,他们为此而折腰。然而,他们至今仍不明白从何时起因何故而暗淡了自己的崇拜。他们心中的英雄们仿佛是在一夜之间被突出了缺陷。正义的价值坐标错位了,高大的价值形象变形了,一时间,他们又落回到自我崇拜的“蛙井”。在准备重新开始探寻新的完美偶像的等待中,青年们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心中营造人格自尊。他们从不否认自己对生活完美的渴望,也从没有放弃对理想人格的敬仰,但他们似乎正在强化训练自己摆脱盲从的能力,他们正在努力从自己的价值行为中提炼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质量,构想着以自己对社会活动的每一次参与而生成完美的和风。 热点之五:崇尚公德,追求良心平衡(采样序列:“无人售票专线公共汽车”、“雷锋日行动”、“见义勇为基金会”) 青年在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表现总是两极效应:一方面,他们是社会新风尚的积极建设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社会秩序的“违纪者”。尽管这两极流变还会在一个时期里持续,但青年们为社会提供积极的人生样板的活动也会守恒运作。在世人抱怨世风日衰、今不如昔的同时,以徐洪刚、韩素云为代表的优秀青年却以他们的伦理精神淡化着这般风景。许多心理实验结果也表明,中国青年的道德心理结构是一种趋向优化的系统。他们的同情心、责任心、正义感生长在积极的情感世界。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国青年的自觉精神中奔涌着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活力,他们正在把一种属于个人的良心转换成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精神能量。他们正在学会使用良心来平衡时而冲动的个人烦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