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几年时间,历史的车轮就要驶入21世纪。古今中外,世纪之交往往是一段不安定的时期,而青少年则是许多不安定因素的主要方面。我国的青少年在世纪之交能否完成历史交给的跨世纪使命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问题。时代对青少年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价值观念的调整,青少年当中却出现了种种失范现象。这一现象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一、青少年失范现象 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传统伦理道德、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思潮交互作用,并且新旧思想、道德水准交错复杂,磨擦激烈。所以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失范现象千奇百怪、形形色色。下面仅就社会常见的几种青少年失范现象作一粗略的分类。 (一)首先,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方面的失范现象出现。最突出的是青少年信教现象的蔓延。在对浙江省萧山市这个名列全国十大“财神县(市)”之一的城市调查中发现,6个乡镇共有中小学生12290人,信教学生为1557人,占12.67%,其中乐园乡中小学生信教比例一度高达17.4%,而盈丰、梅西、乐园3乡镇统计,成人教徒占总人口的9%左右,远远低于学生信教人数。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信教比例在12%以上,意味着有这么多的人将成为基督的信徒而不信仰共产主义。 其次,青少年在道德方面的失范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性道德的变化。由于性成熟期的提前,更由于青少年头脑中道德传统观念的变化,“早恋”现象成为校园内外司空见惯的事情,而且有年龄越来越小的大趋势,从前些年的称大学生谈恋爱为“早恋”发展为对大学生“不屑一提”而专指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了。提上议事日程的是大学生同居现象。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大学生恋爱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道德评价背离了传统尺度。认为爱情是“冲动和意识和仙境;是欲望渴求的精神结合”注重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把拥抱、接吻、甚至性关系都看成是交流深化感情的一种方式,崇尚的是恋爱的过程和内容,而不是结果。调查表明,对婚前性行为表示“可以理解”或认为“正常行为无可指责”者所占的比率相当高,更有人认为“有某种好处”。他们认为恋爱中的性行为(包括同居)是两个人的事,无关他人,与社会无害,不必管头束脚的。 又据统计,我国城乡共有初、高中92,800所,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只有6,所,仅占6.5%!这是很低的比率。我国著名的性教育专家吴阶平曾经指出:“我国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是比较重视的,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却忽视了性道德教育。”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教育闭锁的矛盾,造成了在当今日益壮大的卖淫嫖娼队伍中青少年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凡此种种,青少年的道德失去规范,是诱发其它失范现象的基础。广义上说大部分失范现象都可以归入道德失范的范畴,但我为了便于说明,还从狭义上进行一下分类。 (二)文化、心理方面的种种失范现象。当今的一代青少年人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商品经济意识、竞争自主观比以往任何一代都强。但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铸成的传统社会心理结构以及长期积淀于民族精神之中的传统意识,无不在他们的思想上打下明显的印迹。他们希望在过分安稳的环境里生活,希望家庭安稳、社会安稳,缺乏危机感、动荡感、幻灭感,悲剧感和冒险精神。在社会变革面前,感到力不能支,心理处于一种强力压迫之下,于是种种失范现象由此而生。 在大学生赌博行为中,95%以上大学生的赌博原因都是到大学里来只是想混张文凭,没有目标,更谈不上理想,再加上接受了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因此,个人空闲的时间就相对多起来,由于空闲的时间增加,往往会感到寂寞、孤独、空寂无聊。在这种心态下,一旦有了外界的诱因,就控制不住自己,一发而不可收拾。据最近的统计:在全国6-14岁适龄儿童中,大约有4000万儿童失学。中国约有2亿2千万的文盲,名列世界第一。这几年来,每年以新增200万文盲的速度去撞击社会。更令人忧虑的是,一场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正在社会的各个层次泛滥。这场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具有与“文革”时代不同的特点。这场“读书无用论”思潮是由下而上地、自发地泛滥开来的,因为民众看到知识分子贬值、知识贬值的现象。许多家长缺乏远见,将浮躁的人生观传给下一代人,导致大批学生流失,漂流于社会。 进入8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呈现出重现实轻长远的倾向,生产领域的急功近利,掠夺经营以及杀鸡取卵式的开采;商品流通领域的假劣产品,哄抬物价,见利忘义的行为;婚姻家庭领域的自我满足、自我享乐等,无不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青年的超前消费,比吃比穿比玩导致了长远目标的消失,短期化行为的风行。对照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暴发户,大部分青年心理失衡,于是视野开始变短,积极追求现实利益享受现实幸福。这样发展的结果必然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青少年的行为失范。随着身体的不断发育,青少年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按理想愿望塑造自己。当现实的社会条件环境限制了他们的要求,便使青少年心理上的矛盾转化为跟周围环境的冲突,一种反感情绪促使他们对社会正统规范表现出对抗,如青少年学生的逃课、抽烟、喝酒、乱交朋友、消极落后、极端的沉默寡言等。这时还只是最初的非社会性的行为表现。青少年由于理想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又较多地发现了成人世界中有虚伪、阴暗、丑的一面,就会陷入矛盾和悲观失望,产生焦虑和烦恼的情绪。在激烈的复杂的心理斗争中,他们力求得到精神的发泄,寻求刺激。这是青少年失范行为的内在动因。青少年非社会性的行为向深一层发展,如看淫秽书刊、偷盗、斗殴、侮辱妇女等,满足了失范青年人追求刺激的欲望,于是,反社会性的行为失范现象也就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