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首先是经济体制上的,但又不局限于社会经济领域。它是一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起点,以经济生活的科学化、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文化生活的文明化为总体价值目标的现代化运动。这一社会转型的逐步实现,为当代青年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当代青年在就业岗位和个人的双向选择中,面临的机遇是很多的,建国后还没有哪个年代给青年提供这么多的机会。但是,当代青年在职业选择中的困惑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当代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择业态度?本文力图从理论导向上作一番说明,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在职业选择上的跨世纪责任。 第一,对职业的自由选择要以劳动分工的发展规律为前提。 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职业,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趋势。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提倡合理的人才流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合理的人才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劳动力实行统一的管理和调配,劳动者个人缺乏对自己劳动力的自主权,只能像螺丝钉一样被固定在某种职业分工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这种“螺丝钉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劳动力“部门所有制”和狭隘的职业分工限制,劳动者有了较大的职业选择自主权。当代青年身处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海阔凭鱼跃,他们有了选择职业的广阔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去选择社会需要的职业。可以预料,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他们在职业选择上将会有更大的“自由度”。 当然,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并不是“我想选择什么就选择什么”。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人生来自由,却到处披枷锁”。这个比喻也许不太精确,却颇含哲理。它说明,人不可能有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的那种自由。自由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就职业选择而言,人们必须以劳动分工的发展规律为前提。所谓职业选择的自由,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是指人们掌握了它的发展规律,就会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并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马克思语)。 这是因为,职业是劳动分工的具体形式。而劳动分工又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决定了,人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必须服从劳动分工的规律,遵循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因此,从总体上和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劳动分工对人们的职业选择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人们不能忽视分工的规律而企图摆脱它的制约:一是我们的职业选择一定要从劳动分工的发展状况出发,不能超越现实去奢望一些不能达到的东西。譬如,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总会产生一些令人向往的职业,但由于这些职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可能一下子很多,它要经历一个由少到多、逐步拓展的过程。在这些职业不能马上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情况下,我们虽然要努力去争取,但一定要有这样的心态准备:不必盲目地去挤“独木桥”,这座“桥”的外边照样很精采。二是现代社会有严格的分工,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一定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定位”的意识,切不可抱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态度。青年人既要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取,又要脚踏实地,追求实效。健康社会提倡其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合理“定位”,在社会舞台上找准自己的位置。 第二,不把收入的多少作为职业选择的唯一价值尺度。 人同职业劳动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关系。职业劳动的价值取决于它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人与职业劳动又具有多种价值关系,每一种需要都可以成为一种价值尺度。人究竟以何种价值尺度去看待职业劳动,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人的何种需要被提到首位。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由于谋生问题在我国劳动者生活中居于首位,因此那些经济效益好收入高的职业自然首先成为人们的选择对象。在这层意义上说,人们的择业态度,可以看作是劳动发展水平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指示器。 但是应当看到,人与劳动的关系并非单纯的经济联系,职业劳动不只是经济活动的舞台,而且是一个“美丽和有趣的事物”(马克思语)。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条件的改变,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简单地把职业劳动只当作谋生手段,而是当作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手段。他们所考虑的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而是要求劳动能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们不仅从工资多少上,而且从创造性(是否创造性劳动)、增长(是否有利于才能的发展)、声望(社会地位如何)等方面来考虑职业选择。可以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的择业观念也将逐步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向深度广度快速拓展的新形势下,青年人既要面向现实,又要着眼未来,摆脱静态的狭隘观念,树立动态发展的大职业观。不把经济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原则当作唯一主宰,来统摄自己的职业选择。而是把个人与中国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这种发展的链条中,选择有利于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职业,以期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辉惶,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在职业选择中要有明确的社会意识。 在目前我国仍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就劳动者个人来说,职业劳动主要地还是一种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劳动者更多地还不是从整个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个人需要出发去看待劳动和择业。由于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差别,社会所需要的职业并不都是个人所愿意选择的职业。如那些劳动条件差、工资收入低的职业,就很难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但是,对一个社会而言,这些职业又是不可或缺的。在这种情况下,健康社会就要求其成员具有为社会负责的精神。这种要求从根本上说来自人的本质性规定。因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不可能象鲁滨逊那样孤零零地生活在荒岛上。马克思说得好,“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在“人的世界”里,奉行的不应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唯我主义,也不提倡“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冷眼旁观态度。就职业选择而言,社会成员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有时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个人需要来服从社会的安排。当代青年肩负着振兴中华的跨世纪责任,天下兴亡,青年有责。在职业选择上,理应跳出自我的小圈子,把个人利益纳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之下。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对当代青年的强烈要求。当然,对那些不计较劳动条件好坏、不为收入高低所左右、并全身心为社会而劳动的优秀青年,社会应该想方设法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尊敬。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