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施以“代理家长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吴友平 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不少地区推行“代理家长制”,借此解决该问题。这里以浙江章镇为个案,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该地区的1所初级中学和6所小学展开了系统调查。调查发现,“代理家长制”在施行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程序性的“代理行为”难以替代亲子之情;临时监护人身份令代理家长处境尴尬;无偿代理难以调动代理家长的积极性;短期帮扶难以保证教育的长效,等等。“代理家长制”在实施中之所以会产生上述问题,根源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不具备法律效力,代理家长的行为是一种好意施惠,没有追求法律效果的意思;其二,在外部保障机制与内部制度体系上仍存在缺陷。但它仍是现阶段给予留守儿童特殊关爱的合理产物。基于这一认识,这里提出了政府要加大对该制度的扶持力度、增加经费投入、采取社会化托管以及强化外出务工农民家庭教育意识和责任感等建议。 摘自《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济南),2014.1.5~7,29 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动员模式 ——基于道德价值观的分析 栗蕊蕊 无偿献血是以血液为纽带的公民互助和人道主义弘扬的过程。在高校中,无偿献血既是大学生基于一定的道德价值观进行道德选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也是高校通过集体公益的动员参与以培育关爱、责任、奉献、包容等道德品质的社会活动。基于这一视角,动员者应特别关切以下方面:首先,从主流来看无偿献血参与者主要是基于利他主义动机;其次,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具有选择是否参与无偿献血的自由;再次,社会信任是无偿献血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应以大学生群体的道德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合理、有效的无偿献血动员模式,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公益行为的意义认识和行动自觉。第一,以个体道德追求与集体荣誉感为旨归,构建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内部和外部意义;第二,发挥骨干影响,在自我教育和相互影响中塑造大学生的公益行动力;第三,实现不同动员方式的有效衔接,为集体公益赋予多重意义;第四,注重道德养成,实现大学生由动员参与到自觉参与的转变。 摘自《高校辅导员》(济南),2014.1.51~54 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儿童参与” ——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新思考 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而儿童参与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重要路径。这里主张的儿童参与青少年犯罪预防,不仅是形式上的参加成年人安排、设计好的活动和按照成年人的要求做事,而是通过自由、自愿表达其观点参与同自身或同伴利益相关的决策及实施行动的过程,在其中分享权利并承担责任。儿童参与的可能性在于: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参与意识日趋增强、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广泛性特征、同龄伙伴的人际支持具有特殊作用。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应实现几个转变:预防对象由被动到主动,赋予或充实他们的权力,以利于提高他们控制自身行为、与所处环境融合或应对外部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预防思路由反馈到前馈,减少和消除侵害青少年权益的各种因素和不良影响,并且重在行为规范传导和良好习惯养成;预防策略由大环境到小环境,强化对家庭小环境优化、对监护人职责履行监督和帮助力度,促使家庭自觉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法定职责,与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实现优势互补。 摘自《青少年犯罪问题》(沪),2014.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