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4)01-0151-06 一、前言 危机(mental crisis)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的生活逆境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个体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及应对机制很难解决当下的困难[1]。自杀危机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的心理危机,当个体无力应对逆境时可能会通过自杀解决困境中的问题或摆脱无法忍受的情境。 自杀严重地威胁着公众的健康。世界上每年大约有10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终结自己的生命,给社会和家人带来巨大的、不可挽救的损失和深切的痛苦。在近45年时间里,全世界的自杀死亡率增长了60%。这些数字还不包括自杀未遂的人数,因为每20个实施自杀的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自杀身亡[2]。据中国卫生部统计,中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的第五大死因。 自杀危机也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自杀是导致15岁~19岁的美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3],导致加拿大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4],是中国15岁~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卫生部统计)。近年来,随着青少年自杀率不断增长,他们已经成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国家中自杀风险最高的群体[2]。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贯彻执行国家自杀预防计划,建立在临床或实验基础上的自杀危机评估、预防及干预的研究越来越多,青少年自杀的预防和干预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聚焦于自杀危机发生前后的干预过程或药物治疗,则可能会在发现潜在自杀者方面错失良机。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4年的数据统计表明,在美国每年约3.2万自杀死亡的人当中,只有不到1/3的人在死前被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发现[5]。因此,挽救青少年的自杀危机,更重要的是提前识别导致危机的潜在风险因素,及时进行预防和疏导,降低风险因素的危机水平。正如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所说,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杀的发生。 二、国外青少年的自杀风险因素研究 很多研究表明,心理、社会、生物、文化和环境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自杀意念和行为。本文从生物、心理、社会等角度对国外青少年自杀危机的风险因素研究做一具体阐述,以便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预防和干预,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危机的发生率。 (一)生物因素 导致青少年自杀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其中生物因素是产生自杀危机的可能因素之一。 1.遗传因素 Mann等研究者对10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杀行为解释模型。该模型指出,自杀风险具有异质性,患有同种精神疾病的人,其自杀行为方面可能有很大差别。在影响患者自杀的风险因素中,除了物质滥用、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因素外,遗传因素也需要引起精神科医生的关注[6]。 Brent等研究者对收养子女和双胞胎的自杀研究证明了遗传对自杀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自杀行为具有高度的家族性,同卵双生子的自杀风险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家族成员中有自杀死亡的,其后代自杀未遂的人数显著高于控制组;家族成员中有自杀行为的,其后代的自杀死亡率显著高于控制组。该研究控制了家族谱系中精神障碍可能造成的自杀影响后,该结论仍旧成立,这说明自杀行为的遗传并不是由于精神障碍的遗传所导致的[7][8]。 尽管很多研究都说明了家族自杀史对后代自杀行为的影响,但是大都限于现象描述,对于遗传影响自杀风险的机制探讨相对较少。在遗传对自杀的影响过程中,个体的生活环境、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工作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神经生物学等因素在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需要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2.神经生物学因素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出现自杀行为可能是由于其血清素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传导功能或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出现了异常。有研究者对因精神疾病住院的75名青少年进行检查,其中23人无自杀意念,32人有自杀意念。研究将自杀未遂的20人作为实验组,35名正常的青少年作为控制组,测量其血小板无羟色胺的含量、整体血液色氨酸水平等。结果发现,对于自杀未遂的住院青少年而言,其整体血液色氨酸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控制组的青少年[9]。这些研究说明,生物因素有可能是影响个体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原因之一。 (二)心理因素 研究者主要采用心理解剖和实验组、控制组的研究方法进行自杀风险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心理解剖就是通过对自杀死亡者的亲属、朋友以及了解情况的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访谈,获得死者的相关信息,重构其生前的生活状况,了解其心理发展状态。心理解剖的方法可以清晰地呈现出自杀者患心理障碍的情况,但是并不能说明心理障碍者实施自杀的风险。因此,采用实验组、控制组的研究恰好可以弥补心理解剖法的不足。研究者通过对有自杀尝试的实验组及其人口统计学匹配的控制组进行对比,结合心理解剖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很多与自杀风险相关的心理因素,为自杀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