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4.02.011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4)02-006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陈列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他强调“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面对过去:“雄关漫道真如铁”;面对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面对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1]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地区之间共同发展,消除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共享发展成果,而如今东部、中部和西部边远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显著,实现“中国梦”首先就应该发展贫穷落后的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是边远彝族聚集地区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是否心系民族、心系祖国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发展,借此,笔者想探讨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促使彝族青年学生共建地区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给予应有的智力支持。 一、样本情况及问卷设计 本研究以彝族青年高中生和大学生为具体调查对象,用自填式问卷收集第一手资料,然后用SPSS 13.0分析收集的数据。 (一)样本 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基本上位于落后的边远地区,彝族主要有两个聚集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研究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在样本的选取上笔者选择了边远地区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青年学生,选取的样本具有:边远地区、彝族聚集地、青年学生三个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本次研究共抽取了530名彝族青年学生,有效问卷回收499份,回收率为94%,具体由表1所示:
(二)问卷 1.自变量。研究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在自变量的设计上重点考虑“边远”和“学生”两个因素,于是设计了“学历”和“是否来自彝族聚集地”两个变量,[2]因为根据本研究对青年学生的定义,青年学生包括大学生和高中生,设计该变量的目的在于比较不同学历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状况的差异。设计“是否来自彝族聚集地”主要出于考虑边远地区主要是民族聚集地,特别是少数民族,于是通过该变量的设计来重点分析大多数“来自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和少部分“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在民族认同上的差异,此外,本次研究还设计了常规变量“性别”。 2.因变量。本研究的民族认同包括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因此有“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两个因变量,从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归属感维度测量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状况,[3]此外,笔者还加了接纳度维度,同时在每个维度上都体现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在具体测量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时利用了李克特量表,在四个维度上分别设置5道题,每道题都用5段计分法,“非常不符合”得1分;“比较不符合”得2分;“比较符合”得3分;“符合”得4分;“非常符合”得5分,在具体分析时每个维度的分值为测量该维度题目总分的平均值,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分值为所有题目总分的平均值或四个维度总分的平均值,满分为5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民族认同强度越高,一般而言,民族认同的得分在3分以上为民族认同状况基本良好。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本民族认同现状 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四个维度,他们的本民族认同状况都良好,同时,“性别”、“学历”和“是否来自彝族聚集地”在本民族认同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1.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本民族认同及其各个维度的认同现状与差异 由表2可知,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本民族认同上的得分为3.89,说明本民族认同状况良好,同时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归属感上的得分分别为3.83、3.45、4.49、3.80,说明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四个维度上的认同状况都良好,认同强度为:接纳度>社会认同>归属感>文化认同。
(1)学历。由表3可知,学历在本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维度上的显著性p都小于0.01,说明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文化认同上的p值为0.501,与文化认同差异不显著。由表2可知,高中生在本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接纳度、归属感方面的得分分别为3.97、3.94、4.59、3.89,而大学生所对应的得分分别为3.79、3.69、4.36、3.68,说明边远地区彝族高中生本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接纳度、归属感显著高于大学生,虽然在文化认同方面,高中生的得分为3.47,高于得分为3.42的大学生,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