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青年化的趋势与现实解读 刘宏森 “社会青年化”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社会整体中,青年因其更加熟悉、了解新事物,在许多新兴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甚至主体性的作用,从而成为现实的重要代言人和主要话语权的掌控者;第二,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受到青年的影响,其言行、思想理念等多方面体现出了青年人特有的一些状态、特点和特质;第三,在青年人的影响下,整个社会更有生气,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社会青年化既是对社会发展现实的一种描述和归纳,也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展望。但对青年在当今社会群体结构中的比重、青年群体的“社会功能”、青年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的考察却显示出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社会青年化”的趋势远远没有充分展开,“社会青年化”的现实不容乐观。促进“社会青年化”,需要贴近青年,转变观念;需要完善政策,强化保障。 摘自《当代青年研究》(沪),2013.5.51~5 高校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与全球性青年失业问题再探讨 ——比较制度框架下的跨国定量研究 以全球青年失业现象为研究对象,借助国际劳工组织(ILO)最新公布的权威数据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青年失业现状与各自特征,利用跨国截面数据定量地比较分析影响青年就业的各种因素,并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指出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史上最难就业季”将会由“非常态现象”成为“常态现象”,NEET群体——“既无工作又不在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失业青年”的大量出现,使得青年失业长期性与社会负面效应愈加明显,但考虑到经济发展潜力以及社会转型这一不确定因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代表,其青年失业问题的解决所面临的机遇远超挑战,而一些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增长潜力耗尽或社会动荡不安,青年就业问题更不容乐观。 摘自《青年研究》(京),2013.5.11~22 现代社会公共伦理的多维追思 ——读孙抱弘新著《从“人”到“好人”》 佘双好 如何培养青少年公共伦理精神?这是该书的落脚点。为此,作者提出了公共伦理教育的概念以区别于目前学术界所热议的公民教育的概念。作者认为,公共伦理教育与公民教育虽然相互联系和契合,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两者的哲学立场不同。公民教育注重的是主体性立场,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责任,而公共伦理所持的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共生关系。其二,两者的依据不同。公民教育从公民与公民社会的应然出发,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有一定的呼应,是一种对理想状态的追求和一般性、普遍性的安排,而公共伦理教育则侧重于日常生活的实然,从公域生活扩展实际状况出发,更体现本土化与注重区域性的教育与实践。其三,两者的内容不同。公民教育是关于公民一般性知识、能力和实践的教育、训练,强调的是内容的全面性与普遍性,而公共伦理教育是关于公共伦理生活准则、规范的认知与践行,强调的是内容的重点性与对象性。这样,就从新的视角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导入理念。 摘自《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6 新媒体时代青年“泛偶像化”现象解读 李勃 丁萍 “泛偶像化”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无偶像或多偶像迅速变化的社会现象。从本质上看,“泛偶像化”现象就是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社会文明日趋发达的产物,是新媒体时代青年道德伦理的一种再现、一种解读、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在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中的“泛偶像化”现象具有表征易变性、娱乐趋俗性、虚实交互性的典型特征。这里从青年受众群体、先进传播手段两个方面分析“泛偶像化”现象的内外动因,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新媒体应培养的传媒责任、偶像自身的示范作用、崇拜者自身的社会认同感等方面对“泛偶像化”现象进行解读。 摘自《中国青年研究》(京),2013.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