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中的Living Lab模式

作者简介:
王爱峰(1974- ),男,河北邯郸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河北 邯郸 056038);侯光明(1957- ),男,天津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组织管理、创新管理;皮成功(1981- ),男,河南驻马店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管理创新。

原文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内容提要:

创新方法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应用,创新方法推广目前存在着企业参与度不足、过度依靠政府力量、辅助平台不完善等问题。Living Lab作为一种开放式创新模式和方法论,强调用户参与、真实情境和信息技术应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结合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不同阶段特征,从用户参与、真实情境和应用信息技术搭建服务平台等方面构建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中的Living Lab模式,并论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字号:

      0 引言

      在当今社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现代技术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故现代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和高复杂性特征[1-2]。在这一背景下,应用有效的创新方法指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具有重大意义。2008年4月,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始重点在全国推进创新方法应用,这是一项为国家夯实科技基础的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工程。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27个省份相继开展了创新方法推广工作,这些省份和机构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中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规划和相关政策。在科技部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各省也提供了配套资金,探索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推广模式。目前,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中,各地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并获得了宝贵经验,但总体来说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主动性不高、参与度不够、推广模式僵化等,影响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效果。本文在分析我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用Living Lab相关理念来改进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构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Living Lab模式。

      1 问题分析

      创新大师Michael Schrage[3]指出:“创新的关键不在于创新者做什么,而在于用户选择什么。”可见,用户在创新活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就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用户,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掌握创新方法并有效应用创新方法。目前,我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1)创新方法推广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参与度不足。我国创新方法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由于此前很多企业对创新方法了解不够,创新方法推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宣传普及阶段。在政府推动下,目前创新方法工作的承担者主要还是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重心还放在创新方法推广方面,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创新方法的应用主体。从全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现状来看,推广模式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即“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在已有培训基地和推广基地中,培训机构与企业没有紧密结合,培训内容受培训机构知识范围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基本上是由培训机构决定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过程,在推广创意、创新方法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培训方案设计乃至创新方法的应用方案等环节普遍缺乏企业及创新人员的广泛参与,推广方案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差很远,严重制约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企业反映第三方培训机构商业味太浓,培训机构与企业目的不一致,严重削弱了企业学习的积极性。虽然有些推广机构深入到企业进行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企业生产任务紧张等原因,导致培训过程很难与企业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结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原有的创新体系相结合,企业基本上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状态。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创新方法推广工作还是重推广、轻应用,企业创新方法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自我学习模式。

      (2)线性推广模式不适应现代创新要求,没有找到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实施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大多呈线性特征,即遵循“创新方法研究-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开展-应用人员学习-创新方法应用”这样一个顺序,但近年来创新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创新行为呈现出全球化、民主化、网络化和多学科交叉等时代特征[4],各类创新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特征决定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应是一个多向、网络化、有反馈机制的复杂过程,线性推广模式不适应现代创新要求,影响了创新效果的发挥。从推广应用组织模式来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中心,靠政府力量把各方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个链式结构,这和现代社会创新网络特征不符。在推广过程中,还没有建成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没有找到实现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创新辅助软件费用高,创新方法服务平台不完善。目前,虽然有些公司、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发了一些创新方法辅助软件,并辅之以其它知识库和案例库作为创新方法学习和应用的工具。但市场上的软件费用普遍较高,一套软件安装后,在使用人数和使用地点上存在很多限制,且不太适合进行培训。国内动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计算机辅助创新系统超出了企业预期支付成本,对目前很多创新积极性很高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负担比较沉重,在实际应用中又不需要使用软件的全部功能,严重制约了创新方法在市场环境中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虽然各地在创新方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这些平台分布广泛、信息量不足,特别是对TRIZ以外创新方法的介绍和推广不成系统,没有形成创新方法集成体系,知识库和案例库比较欠缺,服务平台结构和内容很不完善。

      2 Living Lab简介

      2.1 Living Lab相关概念与特征

      Living Lab又称为生活实验室、情境实验室。Bergvall Kareborn et al.等[5]认为,Living Lab整合了公共领域与私有企业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企业、研究人员、政府和市民共同协作,在真实生活环境下对新服务、企业经营思路、市场和技术进行创新、验证和测试。欧洲Living Lab协会ENOLL认为,Living Lab既是一种用户驱动创新方法论,又是使用该方法的一种组织形式。Leon[6]从技术角度对Living Lab进行了定义,认为其除具备现实性和以用户为中心等特征外,还着重强调无线和移动服务、计算机技术应用,是整合用户、应用环境、技术与基础设施、组织和方法、专家体系等的一个服务体系。可见,Living Lab与真实实验室不同,它是一种开放式创新模式、组织方式、服务体系和方法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