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条件下企业“实验室经济”模式发展与管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维库,孔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吴维库(1961-),男,黑龙江桦南人,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领导学; 孔茗(1980-),女,山东曲阜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领导学。

原文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内容提要:

通过搭建“实验室经济”这样一个资本-技术-项目-人才共同融合的平台,不仅有利于从技术到商品的孵化,还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体系、加快可持续发展。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实验室经济”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该模式对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影响,分析了企业发展实验室经济应具备的条件。从管理角度探讨了如何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从技术到商品的转变,即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经济”管理模式。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3 期

字号:

       0 引言

       熊彼特[1]指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通过这种新组合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能力,而企业是创新活动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宏观国家层面到微观企业层面,都已清晰地认识到技术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结构升级缓慢、出口部门过度增长和内需乏力等。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结构调整中缺乏核心技术。魏杰[2]通过对100多家民营企业的调研发现,一些企业家看到某些产业存在短缺,即使有资金,也愿意投资,但却苦于没有核心技术而无法进入某些产业。核心技术的创造、创新及转化建立在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的基础上,原始创新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条件,即创新人才和创新基地。“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经济领域有三件事必须做好:一是转变增长方式;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三是继续深化改革[3]。“十二五”规划促使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成为企业发展的强烈诉求,要求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思维实现从经济到经技的转变,企业具有从制造到创造的能力,企业有意愿、有能力、有行动去发展和实现适合本企业的“实验室经济”模式。

       1 企业“实验室经济”模式内涵

       1.1 从制造到创造

       企业竞争力主要源于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我国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主要拥有的是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少之又少。即我国企业只是拥有创造价格差别的能力,而在创造产品差别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这种状态决定了我们只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4]。制造和创造有本质的区别,制造被控制,而创造却有控制权;制造是被动的接受,是复制的机器,而创造却是主动的产生,是产品的源头;在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上,制造只能获得很小一部分利益,而创造却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主导权。在我国大力倡导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担负着重要任务,而技术战略领航、技术创新支持、技术优势打造则是重中之重。

       1.2 从经济到经技

       企业要想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企业领导者必须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和管理思维对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思维通过行动决定绩效。当今,新经济、新组织和新员工的环境要求领导者不仅要关注经济,还要关注技术。无论是制造业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抑或是教育类企业,乃至养殖业企业等,都需要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挖掘企业潜力,开拓市场,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并确保相关利益群体的收益。因此,企业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的管理思维亟需实现从经济到经技的转变。

       1.3 企业“实验室经济”模式

       企业“实验室经济”模式是指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通过自主研发或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掌握核心技术,打造技术优势,并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传统创新、高新技术创新和混合型技术创新。“实验室经济”模式可以投入较高,也可以投入较低;可以针对核心技术进行投入,也可以针对非核心技术进行投入。如海尔集团对电冰箱外观进行的技术创新,就属于传统投入较小的非核心技术创新,而华为在WCDMA产品上的技术创新则属于投入较高的核心技术创新。

       企业“实验室经济”模式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在这一模式下,企业将自身实验室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紧密联合,将科研成果迅速推上生产线,使其转化为生产力,而实验室通过企业这一“桥头堡”,能够及时获取最新市场信息,为自身科研方向提供指导,从而实现“1+1>2”的聚合效应[5](见图1)。该模式将技术的形成过程分为两大环节:一是把知识变成技术,二是将技术产业化。实现第一个环节的关键是实验室,而且是现代一流的实验室,因为它是知识成为技术的孵化器;实现第二个环节的最主要条件是拥有资金支持。因此,企业要实现“实验室经济”模式,最根本、最关键的条件是技术孵化器+技术产业化孵化器,即实验室+资本市场。

      

       图1 企业“实验室经济”模式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实现路径

       2 作用意义

       2.1 “实验室经济”对发达国家的历史作用企业内部设置研发机构,孕育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于18世纪中叶的法国,发展于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而走向成熟则是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美国。美、德等发达国家拥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国家实验室,并催生了大量的原始创新[6]。美国是“实验室经济”的代表,无论是国家实验室还是企业实验室,都对经济和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喷气推进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具有强大的创新实力,研制出的科技成果往往代表了世界科研前沿的最高水平,具有划时代意义,造就了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7]。企业研究院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借鉴意义。罗伯特·布德瑞[8]通过调查多个企业研究院,如贝尔实验室、拜耳实验室、GE研究院、IBM研究中心、西门子、NEC、惠普、英特尔以及微软等,发现企业研究院帮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未来。例如,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默里·希尔的贝尔实验室是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通信卫星、电子数字计算机、蜂窝移动通信设备、长途电视传送、仿真语言、有声电影、立体声录音和通信网等众多重大发明的诞生地。自1925年以来,贝尔实验室共获得25000多项专利,平均每个工作日获得3项专利。贝尔实验室的使命是为客户创造、生产和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技术,这些技术使朗讯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公司在通信系统、产品、元件和网络软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9]。这种将企业与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能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而且紧跟市场导向,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正成为一种新的技术创新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