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是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样式之一。它以记载本宗本族的血脉世系为基本内容,广泛涉及一个家庭的发展历史、理想模式、价值标准、经济状况、礼仪习俗、文化层次,从各个角度集中反映了我国传统宗法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综合教科书。谱牒在它所特有的血缘认同光环笼罩下,有效地使宗法文化的精神渗透到了每一个成员的心理意识之中,从而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它在汉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的教育作用更是值得我们重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丑氏嗣裔录》封面题语,转引自钱杭《现代化与汉人宗族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3)这个有关人类本体意义的问题恐怕是每个人都迫切希望知道的。谱牒正是从这一极具吸引力的主题开始,展开了它的伦理道德教育内容。 一、“归宗认同”本体意义的确认 历史上人类对自身本体意义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外两大类:从宗教角度或从生物血缘角度进行解释,而后者正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的逻辑起点。 在中国,远古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下,较早就发育了古代的血缘群体组织。在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血缘群体组织不仅是个体生存所依靠的后盾,还是财富集中的工具,因为在部落兼并战争中,胜利的氏族上升为统治者,失败者就全体沦为被统治者。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文明社会,血缘群体组织也自然过渡为国家机器,形成了以家国为网络的社会经济结构,宗君合一的宗法性国家,并建立了一整套具有严整体系的制度——宗法制,以“宗”统横,以“祖”率纵,利用血缘的纽带将族人世世代代、纵横交错维系在一起。后来,宗法制随着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制的崩溃而瓦解,但宗法观念却随着血缘的嬗递渗透人心,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复制,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宗法血缘的基本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在这种血缘宗法观念指导下的谱牒,首要任务是用文字的形式把血缘集团内的人际关系物化成一张一览无遗的关系网。不仅使血缘集团内的成员世世代代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塑造着人们“归宗认同”的文化心理。 这个人际网络首先向人们强调人与祖先与血族的本根关联。在中国,由于政治关系是由血缘关系转换而成,因此家族祖先的地位被大大提高,形成了发达而持久的祖先崇拜意识,祖先被赋予了神性,并与历史神话、历史哲学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伦理化的历史本体。如炎帝被奉为神农氏,是农耕文化的创始者;黄帝是华夏族的缔造者,舟车、屋宇、衣服、弓矢、医药、文字、历法的发明都与他有关;太皞则被视为畜牧业的始创者,八卦的发明人等。当人们沿着这个人际网络追溯自己的祖宗时,在网络尽头依稀看到祖宗神圣的身影,并知道自己与此有着本根关联时,不由地会产生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正是族人形成、提高自尊心和荣誉感的历史基础,也是族人产生责任感的精神源泉之一。 其次这个人际网络也向人们灌输“宗”的观念,“宗”的观念不仅强调血统的正宗和高贵,也与人们对彼岸世界的期望有关。中国人认为,人死以后亡灵在彼岸世界为神或为鬼,以及在彼岸世界幸福与否取决于后代对祖先亡灵的祭祀。例如,认为亡灵在彼岸世界也有物质之需,后人应经常以食物祭奠,烧些纸钱,以满足祖先的需要,如果不行祭祀,亡灵将沦为冥冥中的乞丐。人能否得到永久幸福,关键在于家族,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归属于自身的血缘集团才能得到后代的祭祀;对于家族来说,只有保持一个强大的血缘家庭群体,百世不衰,才能祭祀不断,生者的责任就在于维持和发展血缘群体,从而使本身的来世幸福也得到保证。 第三,这个人际网络还向人们灌输“同”的观念,每一个男子从出生时起就被编入他父亲所属的家庭世界之中,他和死去的祖先,活着的亲人以及未出世的子孙形成的是一个同一的、永久的、持续的血缘集团圈。在这个集团圈内,贫富的矛盾,智愚的差别都被血缘所掩盖,因为他们都来自于同一条根,录自于同一本谱系,当他在遇到困难时,他可以得到这个关系网提供的道义或物质支持,当然他也应该在别人需要时提供各种帮助。这些都为个人提供了某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并延伸出个人对血缘群体的某种道德感和责任感。谱牒正是通过对谱系的记载,不断地向集团圈内的人们重申,强化这些特殊的意义,从而在社会成员中培养一种归宗认同的世界观,这就是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基础所在,正如欧阳修在《衡阳渔溪王氏谱序》中所说:“余惟族谱之作,所以推其本,联其支,而尊尊亲亲之道存焉”。(《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 “归宗认同”本体意义的确认,直接结果是中华民族向心倾向的加强。汉代苏武出使匈奴,宁死不降,二十年后重回汉家;宋末抗元名将文天祥,面对元世祖许以的高官厚禄,不为所动,慷慨赴难,都是典型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明万历年间工部员外郎凌迪知认为:天下是由家集而成的,谱可以联家,亦可以联天下,因此撰《古今万姓统谱》,将天下万姓皆统之于黄帝一人之身。“中华民族都是炎黄的子孙”,这一观点通过《古今万姓统谱》的刊行,普及于千家万户,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二、“忠信孝悌”伦理道德观的倡扬 “忠信孝悌”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谱牒在形成和传播这些伦理道德过程中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台湾学者陈捷先认为谱牒“有着睦族治乡与阐扬伦理的特殊效能,六经的微言,子史的奥义,尽在其中,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陈捷先,《中国的族谱》,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9年版)这一说法虽有过誉之词,但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