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人的道德心态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凯麟 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 职称:教授 龙兴海 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 职称:副教授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处于变革时期且面临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当前中国人的道德心态,作为比较普遍的社会伦理文化心理的价值趋向和价值定势,不仅会对人们的现实行为选择和现实社会变革发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社会伦理文化变迁的趋向和轨迹。因之,洞悉和把握当前中国人的道德心态,对于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伦理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此,我们从1994年3月至11月先后在湖南常德鼎城区的三个乡镇企业(灌溪镇、蔡家岗乡、石板滩乡)、湖南永州耐火材料厂、湖南长沙市南区裕南街和湖南一所高校等单位,就人们的“道德心态”一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同时,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有关社会道德问题进行了座谈、访谈等其它形式的调查。试图通过这一调查的分析,从一个侧面透视当前中国人的主体道德心态。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具有初中文化以上,年龄在18岁至45岁的城乡农民、工人、干部和大学生等。问卷调查采取随机原则下的按区域、行业分层的抽样方法。最后进入有效分析的问卷共412份,有效收回率达84.2%。其样本分布情况大致如此:(1)性别:男244人,(59.2%),女168人,(40.8%);(2)年龄:18至30岁为289人(70.9%),31岁到45岁为123人,(29.9%);(3)文化程度,初中129人,(31.3%),高中(含中专)199人,(48.3%),大学(含大专)生84人,(20.4%);(4)职业:农民(含乡镇企业职工)95人,(23%),工人97人,(23.5%),大学生79人,(24%),国家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99人,(占24%),其他(商业工作者、教师、科技人员等)42人,(10.1%),其中参加座谈和接受个别访谈者30余人。

       这里所要揭示的“当前中国人的道德心态”,主要系指经过1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洗炼,并且经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又直接参与商品经济建设的当前中国人,对待各种现实社会问题的道德心理倾向和道德心理定势。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调查材料的系统分析,从一个特定层面或角度把握当前中国人道德心态的基本倾向和基本特征,揭示人们道德价值观念变化的一些轨迹,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伦理文化建设提供一些依据。

      

       一、对待两性人伦关系的道德心态

       对待两性人伦关系(含婚前、婚后和婚外的性关系)的处理,我国有着最为深厚的伦理文化传统。自“五四”以来,这一伦理文化传统便经受着各种形式的“现代化”改造,其中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婚恋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那种视性为恶、禁绝人之大欲,完全排斥男女平等和婚恋自由等封建禁欲主义性质的传统伦理文化特质已经基本消失,但是,那些维系两性人伦关系文明度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究竟还有多大程度的承继和保留?我们长期以来对人们施之以教的理想主义婚恋价值观,至今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又还有多少心理积淀呢?这些都可以从下述的两个调查表中看到大体端倪。

      

       表(一)性道德心态的表现情况

      

       (附:由于测试者对一些观点未表态,故每一项人数总量另计。下同)

       由表(一)可见,人们对性暴露、性失贞、未婚同居和婚外性关系等近年来发生的主要体现亚文化影响的性行为或社会现象的伦理态度尽管是不尽一致的,但总的看来,完全持肯定和欢迎态度的人是极少数;完全持否定和排斥态度的人却更多一些,再加上基本持否定和排斥态度的人便达到60%以上;持一定宽容度的人也为数不少。其中,认为对“未婚同居”应当加以禁止或有所禁止的人达66.4%,不赞成(含不同程度)婚外性行为的人达66.4%;与他人相爱结婚从一定程度上在乎对方性贞洁的人占39.3%,认为只要相爱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在乎对方性贞洁的人则占60.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那种西方文化中的“性自由”观念虽然对当代中国人的“性”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并没有占据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灵。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所迷恋崇尚的仍然是那种纯洁、专一和合法的性关系状态;传统的贞操观虽然在为数不少人的心灵深处保持着神圣的地位(必须指出的是,这未必都是不开化的表现),但更多的人显然接受了现代进步性爱观的积极影响,认为彼此相爱是超越“性贞洁”要求的更为重要的结婚条件。

       从表(二)中我们则可以看到这样几种情况:第一,人们在选择配偶和结婚要件的考虑上,彼此相爱虽然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家境的优劣,社会地位之高低,拥有金钱的多少和外貌的美丑等政治、经济和生理因素显然是不少人决定取舍的砝码,并且被认为是正当合理的。这表明:市场价值观念已经在人们的爱情关系中有相当程度的渗透,在择偶标准和结婚要件的考虑上存在着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回归的倾向。第二,“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已经成为85%以上绝大多数人所崇尚和坚信的价值观念,“包办婚姻”和夫妻关系中的“大男子主义”(或“男主女从”)已为绝大多数人所不齿。但是,我们也从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村青年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包办婚姻”的限制,“夫权”思想仍然像幽灵一样占据着一些人的头脑。第三,对待“离婚”,人们不再一味地指责为不道德、不光彩的事情,在不同程度上认定“夫妻因感情破裂而离婚、不应受到指责”的人占8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