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上帝”在太平天国伦理道德思想领域里占有绝对的地位。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理想是“平等”,洪秀全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基督教中提出的纯宗教上的平等,扩大到现实政治、经济上的平等,并进而推演出男女的平等和国家的平等。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核心是“正直”。太平天国伦理道德思想,是当时劳动群众进行实现阶级斗争的精神武器,对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给予了猛烈冲击,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史写下了重要篇章。但是,它除了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以外,还含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和封建伦理思想的糟粕,具有两重性,则是它的一个明显特征。 关键词 “原罪” “平等” “正直” 两重性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为了救国救民和改革黑暗社会而创立了拜上帝教,因而独一真神“上帝”,在他的伦理道德思想领域里占有绝对的地位。他认为“上帝”是一切道德的依据,是全部道德规范的制定者。人类最重要的道德是对“上帝”的信仰、敬畏、服从,人的具体道德规范都不过是神的全德、全善,在具体时间、地点的具体化;他又认为“上帝”是各方面道德的监督者和裁判者,人的行为与意识,就是根据“上帝”的启示与戒律,作为取舍的标准。本文试对太平天国的伦理道德作一粗浅的概述和评析,这对宏扬民族文化,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一、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原罪” 太平天国对“原罪”与“赎罪”的问题,先在《天条书》中已有提及,后在《太平天日》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和发挥。它说:“有一位救世之基督是上帝太子,前一千八百余年,上帝因世人信邪魔,行邪事,背逆罪大,欲尽灭世人则不忍于心;欲尽赦世人则有碍于义,因于无可如何中乃差太子基督降世,替人赎罪,代世人受苦。”由于人们普遍犯有“原罪”,由于人们自身中有恶的倾向,因此人们离天国所要求的善的道德行为是有差距的。人要获得神恩的拯救,必须克服恶的倾向而向善行善。洪仁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罪—悔罪—改罪—赎罪—无罪—受福”,这样一整套“罪净”而受福的自我修养的模式。能否“知罪”、“悔罪”、“改罪”,这要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态度,而“赦罪”、“赎罪”、“无罪”、“受福”,则是上帝耶稣的恩赐,前者为前提条件,而后者则为必然结果。 所谓“知罪”,就是要时刻以“天条”对照自己的“言”、“做”、“想”,看其是否得当,凡是不当者,“俱是犯天条之罪,不可不知也。”①所谓“悔罪”,就是要做到“捶胸击首,誓改前愆”,一定要“真心”,而不是“口称悔而心不悔。”②只有“真知罪,有悔罪,真改罪之行,方可望天父赦罪之恩。”③“天父肯赦罪,然后天兄得代赎罪。”④正是由于自己肯“真心悔改,天父肯恩准赦赎,则罪恶交与天兄担当矣。”⑤因此,洪仁玕认为只要“悔罪”、“改罪”,则“福不求自至,祸不避自离”。在这里,洪仁玕总的意思是说,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原罪”的,是毫无例外的,但是,如果“真心”地自我反省,知罪、悔罪和改罪,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赦罪”,就可以得到上帝的太子基督代为“赎罪”,“罪净”以后,便可以“受福”。这种由有罪引伸出来的“赦罪”和“受福”,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因而基督教“原罪”说中的“平等”观,便成了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二、太平天国伦理道德的理想——“平等”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在反抗地主阶级的野蛮统治和残酷剥削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要求“平等”,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即曾提出过“均贫富、等贵贱”等主张,太平天国则把“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社会道德理想作为“斩邪”的利剑,作为建立“公平正直之世”的“地上天国”的思想基础。原来,基督教所宣扬的“平等”、“博爱”,就是建立在所谓“原罪”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梁发在其所著的《劝世良言》中,即把“平等”概括为“人人都是上帝造生造养”,“人人都有原罪”的平等,人生在世都受到耶稣的“救赎”,都有接受“福音”的平等,人死之后,都有得到来世责罚的平等。这种宗教的平等观,并不是否定现实世界的不平等。洪秀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种说教加以利用和改造,也就是把这种平等由前生、来世扩大到今生;从纯宗教上的平等扩大到现实政治、经济上的平等,并进而推演出男女的平等和国家的平等。 1、政治平等 在洪秀全看来,人之所以是平等的,不仅在于“敬拜上帝”,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的“灵魂同自天来”。他说:“自人肉身论,各有父母姓氏,若自人灵魂论,………皆由皇上帝大能大德以生以出,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⑥在这里,洪秀全借助宗教语言,所强调的是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平等不只在“天国”和来世,而且更在“凡间”;平等不只在于人们现实中的“赎罪”,而更在于人们的自身权利。因此,他对封建皇帝的权威,大胆地提出了挑战,他蔑视说:“他是何人,敢靦然称帝者乎!只见其妄自尊大……”。⑦以后,洪秀全在《天情道理书》中又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述,他说:“今者深沐天恩,共成一家,兄弟姊妹皆是同胞,共一魂爷所生,何分尔我,何分异同,有衣同衣,有食同食,凡有疾病必要延医调治……”。洪秀全的这种平等观,正是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的主要内容,它把农民的伦理道德思想提高到一个空前水平。正是这样,在太平天国内部,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木匠居然做大人”⑧、“文武各官三百六十行”⑨,挖煤工人,沿江纤夫、船户、码头挑夫、铁木匠作、轿夫、屠夫等等穷苦劳动者,有不少人参加了太平天国的基层政权。⑩很显然,这在清朝统治区是决不可能的。 2、经济平等 洪秀全以平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动员和组织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反清斗争的行列。金田起义后,只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1853年3月就攻克了南京,同年冬,在南京颁布了以实现经济平等为目标的《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如何建设人间天国的一个完整的方案,它是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公有原则,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类最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