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道德是以“实践—精神”的特殊方式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人自身。道德的创造性本质是道德作为人类三大价值追求之一恒古常新的源泉。它既表现为对现有社会道德关系的能动反映和合理调节,又表现为对应有道德价值取向的积极追求。这种通过对未来道德价值目标的理性确证,指明社会道德发展的美好前景,促使人们的行为方式从“现有”向“应有”的转化能力,就是道德的预测功能。 我们曾经一度囿于道德是“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一片面认识,视规范性、约束性为道德的唯一本质特征。由此出发,道德的社会功能和效用自然是通过调节人的行为而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这样道德成为实存规范的集合体,道德建设也降格为一种“对症下药”的补救性社会控制模式,道德的预测功能被忽视乃至否定了,就连本来具有预测性质的道德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也停留于经验主义水平的注释。其实,道德的预测功能是一种道德其它功能无法代替的独立功能。 道德所反映的是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因而它也是使人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手段。这种手段不是通过科学实证,而是借助于道德价值的评价和道德理想的憧憬来实现的。当人们对社会道德关系的认识和调节发出“应当如何”的指令时,实际上就暗含了对某种道德生活的预测和追求,并借此预见社会发展的前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即当人们对社会发展前景认识还没有形成科学定义时,对社会制度未来轮廓的道德预测往往是历史转折的第一个信号。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群众的道德意识宣布某一经济事实……是不公正的,这就证明这一事实本身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十一卷,第209页)因此,道德是着重从社会利益关系这一角度来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价值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必然趋势,展望或预测社会未来发展的因素。 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不仅要认识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道德矛盾关系并加以合理的调节,即“现在怎么办”的问题,还须认识道德生活的发展趋向,更新道德观念,改变道德思维模式,发挥作为道德主体的历史主动性和社会积极性,提出新的时代道德精神,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即,“将来怎么办”的问题。这种从现在到将来、从“实有”到“应有”的超前跨越,只有建立在科学认识意义上的道德预测方能顺利进行。尤其是当社会发展处在激剧变更之际,帮助人们合理地进行道德选择,提供一个经过科学预测了的伦理标准,消除因道德生活变化而导致的心理上的困惑和行为上的不适,显得何其重要。由于我们忽视了道德的预测功能,当改革和商品经济的浪潮滚滚而来的时候,道德就显得有些悯然。只有根据道德未来发展的趋向,确定其具有适应力和再生力的道德,引导人们向前看,道德才能在时代发展中起积极作用,否则,就会阻碍时代进步。 同样,没有“应有”的未来指令意识的道德不是科学意义上的道德;凡不具有预测性的道德是毫无生命力的道德,只能是人们的精神枷锁。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所追求的崇高境界,就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性预测紧密相联。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是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其反映的方式各不相同,道德总是以应有的尺度来反映和衡量现实的。这种应有的价值关系不但存在于现实的行为与规范之中,更重要的是发出“将来如何”的指令。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感受到道德的活力和道德矢量的清晰,而不致于视道德为限制人、约束人的精神枷锁。因为道德约束只有注入理想性激素方能显示出“必要的张力”。 道德的本质决定道德的功能。道德的预测功能是由道德的理想性本质决定的。道德作为一种肯定形式的社会现象,总是同理想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关系、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道德理想人格联系在一起。道德以“应当如何”作为价值指令,这不单纯是“评价——命令”式的,而且是“理想——预测”式的。理想是一种理性预见,是一种创造性超越。人类道德生活正是循迹于“理想——现实——理想……”的途径才实现道德的进化。没有理想,就没有道德追求,道德生活就会中止,理想性是道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德国法学家郭林格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这意味着道德不满足对现有行为的评判与调节,而是着眼于未来,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二) 道德的预测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说道德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预测,即道德预测功能的直接表现;二是说道德对人们的预测活动有积极影响,即道德预测功能的间接表现。 道德预测功能的直接表现就是道德本身对社会发展的预测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同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对社会存在的机械照观,而是蕴含了对社会存在的理性提升和能动超越。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其所以具有预测社会发展的功能,一方面在于社会意识的内在本性,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现实意识与理想意识的对立互补。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是它对社会存在发展有不同步性,落后或超越于社会存在。这种超越本身就是对社会发展的预测。同时,社会意识是现实意识和理想意识的统一,任何一种具体的社会意识形式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对立统一中不断丰富与进化的。如果只有现实意识而没有理想意识,满足于既定的社会现实,就会失去改变现世,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的预测功能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状态有关。社会意识既包含着社会“是如何”的意识,又包含着“应如何”的意识,这就是关于社会状态的“本然”认识与“应然”认识。“本然”认识侧重反映社会的实际状况,“应然”认识侧重于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道德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应然”认识。这也是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重要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