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后阶段的道德延伸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领域。劳动后阶段的道德延伸就是指退休后继续进行道德社会化,将高尚的品德融入社会中,作为醇化社会风尚的一部分的活动。每个人都是“时间的移民”,在时间的长河中迁移而达到生命的彼岸。因此,研究劳动后阶段的道德延伸,虽是着眼于为老年人提供一种充满伦理芳香的生活方式,但实际上是为人的继续社会化提供一些可操作的伦理社会程序。

      

       一、角色转移的心理调适

       人的生命是一个角色序列的扮演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活剧表现过程,是不断学习新的社会角色,掌握新的行为模式,以适应新的生活的过程。角色转换就是从一种行为模式转变到另一种行为模式的活动。如果说青年踏上社会的首次登台表演揭开了人生序幕、奏响了生命乐章的话,那么,退休后的角色转换则是人生最后阶段新角色的又一次彩排,是晚年生活的启幕。

       所谓退休,是指达到规定年龄而退出职业劳动岗位进行休养的行为。它标志着老年阶段的开始。退休首先使劳动角色转换为养老角色。劳动角色到养老角色的转换是生产角色到消费角色、创造角色到享受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造成经济收入的骤落,使老年人由自谋生路的经济独立型角色变为受人供养的经济依附型角色,由原来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者变为次要经济收入者,因而他们会感到原来稳固的家庭经济地位发生了动摇,而忧心忡忡,滋生“经济危机感”。

       老年人摆脱“经济危机感”的疗方有两付:一是培养“安得”的心理承受力。安得,即心安理得地受养。养老不是“白吃”。而是对老年人过去劳动成果和社会奠基工作的延期支付;同时,也是对他们过去抚养年轻一代的一种“偿还”。这种隔代之间双向的财富流转和情感付出便是代际交换。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每一代人相互依存、相互养活,不存在一代人对另一代人无代价的供养问题。因而,老年人获取社会产品和报酬,安然养老,是他们的一项基本权力。二是力所能及地操持一些家务。一方面,老年人从子女的事业和进步中看到自己家务劳动的作用,感到尚能为晚辈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减缓“经济危机感”及由此滋生的“吃闲饭感”。另一方面,晚辈不仅从传统和道义上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而且会从老年人的家务劳动中体会其辛劳与作用,从而从心理上欣然接受对老年人的赡养。家务劳动是“经济危机感”的缓冲剂。

       退休也使职业角色转换为家庭角色。职业是指社会对人的劳动角色安排。它是人的社会地位的标志,也是人的自我实现的途径。做一个合乎社会要求的职业角色,就是在对某行为模式的遵循中及对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的追求中实现自我。这个过程给人以充实感、满足感,尤其是取得成绩时,更令人欢欣不已。所谓家庭角色是指以家务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老年行为模式。它与职业角色的区别在于:职业角色具有社会性,是规定性角色;家庭角色由于失去了职业规定而使血缘亲亲性替代了社会性,是开放性角色。从职业角色到家庭角色的转换是社会地位的改变,是从有所托走向无所托,职业的失却常会使老年人若有所失,因而它会给老年人带来失落感。

       正确理解角色退出是消除失落感的第一步。人们对职业角色的担负就像演员出演一样,对演员来说,令人满意的戏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参加了演出的戏,只要在某些场次中扮演过角色,就会得到公众认可。职业角色的扮演在最上镜的中青年时期亮出最动人的一幕就是最精彩的。一味留恋旧角色实际上是为新角色的建设设置心理障碍。

       扶正闲趣则是老年人走出“失落天堂”的通途。闲趣即闲暇时从事的趣味活动。退休阶段是人的一生中闲暇最多的时期。所谓闲暇,是指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可以自主地选择对自己有益的生活方式,且没有社会责任的自由时间。由于脱下了职业角色外套,摘下了社会身份面具,显现的是没有责任后的自取,因而可以在退休闲暇中将闲趣立为正事,尽情编织美好的生活。耕耘养牧、读写书画、对奕打球、游泳垂钓、漫步登山、种花喂鸟、茗茶聊天、集邮收藏、小制小作,有心者、有兴者,事事皆趣。在闲趣中充实自我是老年人闲暇品味的最高层。把家庭建成“闲趣居”,以闲趣度闲暇,老年人就会从闲得无味、闲得无聊、闲得无赖走向闲中之趣、感受闲中之意、品味闲中之兴,从而走出“失落天堂”。

       退休还使集体角色转换为群体角色。集体是执行有益的社会职能的高度发展的社会群体。整体性是集体的本质特征。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具有多种联合方式和不同秩序的集合。它具有松散性、非正式性等特点。家庭就是最初的、基本的社会群体。

       退休后老年人从工作集体转入家庭群体,从集体角色转换到群体角色,也就是从正式群体角色向非正式群体角色转化,隐含的是政治地位的改变。因为他们由昔日集体的主人翁变成了集体的“闲人”。这种转换会给老年生活带来如下变化:一是人际关系的范围大大缩小;二是交往的内容从社会多样性变为家庭单一化,缺乏丰富性与新颖性。由于以上变化,老年人会悄然滋生孤独感。

       老年人走出孤独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编织家庭网。家庭网是以朋友关系、亲戚关系、邻里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几个家庭的“聚集”,是以家庭为模型组建的一种扩大的初级社会群体,是现代化过程中协调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相互冲突的产物。它是“拟集体”。在家庭网中,与亲朋老友、老上级、老部下、老街坊等的交往构成老年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交往中,老人们不仅互传互受信息,还可调节自身的活动,实现活动的相互推动和校正。家庭网中邻朋相助的脉脉温情、老友聚会的欢谈畅叙、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无不是老年人排谴孤独的伙伴。二是建立趣友活动中心。趣友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不论文友、棋友、邮友,也不论牌友、球友、游友,自筹资金,自备趣具,三人一群,五人一聚,或公园一角,或空地一处,或余室一间,或各家轮流作站,就成中心。如果说老年人走出“失落天堂”只须以闲趣为依托的话,那么,走出“孤独屋”却要在此基础上建立趣友的“联盟”,因为一人可以为趣,但不能成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