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道德本体与沉默理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大同 天津社会科学院信息所副所长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依据人的社会性而成为一个社会存在,在这一存在领域,当我们把人限定在伦理关系的范围内时,透过社会伦理关系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限定,人转化为一个社会的道德本体。人与人作为道德本体所发生的联系和社会交往,通常是通过语言这一交往形式来进行的。但是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即一个作为道德本体而存在的人,他所“说出”的那种存在实际上并不存在,实际上存在着的那个道德本体本身并未被“说出”,他在无言中自然自已地存在着。换言之,当我们进一步想从更深层的立场上来说明人的道德本体存在的时候,便可发现这种语言型式本身存在某些局限,它阻止我们对实际存在作更广泛的观察。

       这些局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本身的语词功能使某一道德存在活动难以表达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中说:“纯粹建立在这种不可表达的东西上面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表达的东西。词句失去作用的地方,才是生活开始的地方,才是存在的秘密揭开的地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施蒂纳在其《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中说:“唯一者只是说出你来和说出我来的最后的、趋于寂灭的言表。……其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是最主要的东西。”他又说:“唯一者是一种作为词句而告终的逻辑。”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对此表达过一个著名的思想,他说:“确实有某些不能言说的东西,这些东西自己表现自己,它们是神秘的东西。”(《逻辑哲学论》6-522)这种神秘的东西作为一感性物,我们不能言说它们,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只是它们存在于人的语言和思想的范围之外,不是人们的语言所能企及的。因此,他在他那部著名的著作末尾,也即第七部分只写下了一句话:“对于不能言说的应当沉默。”当然,语言的局限并不是理性本身的局限,说不出来的东西是在语言体系之外的但又可以是在理性范围之内的;人的道德存在从本体上说是以浑然一体的形式存在的,语言理性直接表现为对此种存在的有限分解,在这种分解之外还有着不可分解的部分。因而,中国一位佚名佛学家在《首楞严经注序》说道:“像可分哉?若至理之可分,斯非至极也;可分则有亏,斯成则有散。”被语言分解的这一部分是不全面的(“亏”),从而可以引起僵化的或片面的理解。孟子在谈到“言”的全面理解的问题时说:“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在道德语言与道德活动的关系上,孔子在注重“言”所表达的理性一面的同时,更注重人的“行”的一面,这就突出了人的道德理性中属于内在的一面之重要性。

       另一个局限是来自语言的认识的有限定性。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认识一种存在现象,但却又说不清楚。这种认识本身作为“言象”是语言概念的理性的根据,但它也由于必要的分解而破坏了实际存在的整体性,为此康德提出人只能达到现象的观察,而不能达到对这种存在整体性——它作为存在的真正本质——的观察,因此他提出了“模糊”概念以弥补语言认识的限定性,现代哲学家则进一步提出“体识”概念用以取代传统的“认识”概念。

       语言型式理性的局限性说明,在它之外必然有一种更为高级的非语言型式的理性。实际上哲学家和道德学家们也确实指出并说明了后者,这就是哲学史上有名的“言”与“不言”的理性型式问题。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思想就是灵魂在它所看到的东西上同它自己的谈话,……当它达到了一个决定不再疑感时,我们叫做意见。所以,我叫做形成一个意见的东西就是谈话,意见就是不是高声地同其他人的讲话,而是默默地同自己的谈话。”(柏拉图《泰阿泰德篇》)作为伟大的哲学家,他不但用出声的运思讨论了“是”的伦理学,而且还提出了更深刻得多的内在的“神明”的概念,这个神明实际上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非语言的理性。中国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揭示,后来形成一个学派的大思想家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荀子则进一步把言与默同样看作是理性(“知”)的两种形式,他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他所说的语言理性与沉默理性同样是君子的理性,是人的成熟了的道德理性,只是它们在理性的型式上表现不同而已。

       非语言的沉默理性确实存在,这种道德理性的“不言”型式,绝不表明人对道德本体的不知觉和无知,相反,是出于对本体存在状态的一种总体性的真知,是使存在在这种理性中变为一总体的无分化的体知悟通境界的表现,哲学家对此有很多说明。那么这种沉默理性本身的规定性是怎样的呢?它具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沉默理性表现为一种体知的内在活动。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告诉他的学习哲学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严令保持沉默(《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八章第十节)。黑格尔在评述这一思想时指出:“人们惯于说,理智是通过问题、辩论和解答等而培养起来的;但是事实上这样做并不能使理智培养好,而只是使它表面化。人的内心生活是在教育中扩展,获得的;通过教育,人才能有涵养,通过沉默,人在思想上,在精神活动上才不致贫乏,更可以说,通过沉默,人才学得理解的能力,才洞察到自己的主观想法,论辩才智之一无是处;由于洞察这种主观想法一无是处的洞见的增长,人就弃绝这些主观想法了。”(《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212页)可以说毕达哥拉斯确立“要保持沉默”这个哲学教规,是让人们超越“是”的表面化理智,而去关注对那些更为深层的东西的内在运思等等。被言说的东西正属于那种“是”的东西,它是通过从整体中不断把对象物割裂开而以暂时性的历史语言来表述的,它还是表面化的,而不是无法言说的那种更为深沉的现实存在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