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认为,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这一范畴的含义局限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原则”方面,过于狭隘。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上人道主义批判继承的产物,理应包含后者所涉及的基本方面。但作为一种崭新形态的人道主义,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关于人性、人的价值、人道的伦理原则和人的解放等方面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积极的人道主义。它的诞生,是人道主义理论的一次革命,使人道主义由抽象变为现实,从空想变成科学,为伟大的人类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指针。 在很长时期内,我国理论界曾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视为水火不相容的思想体系。谁要是将之联系起来,谁就是“篡改”或“歪曲”马克思主义。1984年,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突破了这一禁区,明确指出对“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一范畴“使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提法并无不可”,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有相容的方面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这一范畴。同时,又强调限于在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原则意义上使用它,这似乎已成定论。 应该承认,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和自由的科学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包含着自身的人道主义理论。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后继者的论著中不难找到。1983年,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一文中,邓小平同志谈到:“人道主义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和道德问题,当然是可以和需要研究讨论的。”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是,应该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它究竟包含哪些方面内容?是否仅限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原则”? 一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对历史上人道主义批判继承的产物,在探究它的具体内容时,还得回顾一下以往各种人道主义,从而了解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同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具有哪些新的思想和特征。 在西方,人道主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潮。英文Humanism(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系从拉丁文Humanus(人的、人性的)和Humanitas(人类、人性、教养、人道精神)衍化而来。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用后一个词指培养人的世俗教育或指个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人道精神的最初含义。演变到现在,在国外,英国和美国的百科全书将人道主义解释成“一种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和“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把人作为万事的权衡,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课题的哲学。”在我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将人道主义定义有“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 原先,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神创造人、神贵人贱,以神性否定人性的神道主义和等级制度、君权至上的反人道主义在欧洲盛行。基督教制造上帝创世论,宣传人生来有罪,人的生活、感觉、情欲应该受鄙弃,以虚构杜撰的来世天国贬抑现实的世俗生活,用迷信压制理性,实施精神独裁。古希腊奴隶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则宣扬人类天生不平等,主人和奴隶的区别自然造就。奴隶只是一种“会说活的工具”,奴隶主的“一种活的财产”,他们生来低于主人,应该服从主人、侍奉主人。奴隶制合乎人性、顺乎自然。意大利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了上帝按照等级的阶梯创造世界的理论,最初为非生物,后依次为生物、人、圣徒和天使,最后达到上帝。每个低一级的存在形式都是高一级存在形式的质料,后者则为前者追求的目的,神位于宝塔顶端,人处于下层位置。他还反对把肉体的快乐当作人的幸福,认为追求物质享受会妨碍人们去接近上帝,而认识上帝才是人的最大幸福。随着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出现新的变化,也带来了观念的变化和新旧观念的冲突。关于人性及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幸福、人的解放等等人道主义问题提出来了。 人道主义一词正式出现于14世纪末,这正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时期。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道主义,以人文主义形态表现出来。这一场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艺为名的文化运动,以意大利诗人但丁、作家薄加丘、画家达·芬奇、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法国散文家蒙田、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剧作家莎士比亚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针对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神学蒙昧主义宣扬的神“至高、至美、至能,”人是神的奴仆,人应当蔑视自己,从而否定人的价值的论调,他们提出“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倡导以世俗的人为中心,用人性取代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把人从宗教神学的封建文化禁锢中解放出来,在历史上第一次高举起人的旗帜。马克思说:“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①这一时期人道主义的基本内容有:一、歌颂人的伟大,突出人的地位,反对抬高神、贬抑人;二、肯定人性存在,提出理性、意志自由、追求享乐等为人之本性;三、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制度;四、要求尘世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和把幸福寄托于来世天国。 进入17、18世纪,处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法国等国,兴起了启蒙运动,人道主义思潮是该运动的组成部分。这时的人道主义以理性人道主义形态出现在历史舞台。高举这一旗帜的思想家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和“百科全书派”哲学家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他们不仅将理性作为现存一切事物的唯一裁判者,宗教、社会、国家等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受到无情审判,批判天主教神学和封建特权,而且宣传人生来自由平等、权利与生俱来、主权在民,强调只有符合人的“本性”的社会制度才是“合理的”,等等,直接从政治方面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器的这个时期的人道主义,以“合乎理性”、“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内容。具体说来,一、把趋乐避苦、自爱自保和理性当作人的本性,要求现实的一切都要合乎人的理性;二、认为人们应享受生来就有的自由平等权利,反对君权神授和等级特权制度;三、倡导博爱,主张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应当爱他人;四、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和追求的人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