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对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摘要 社区文化作为一定的社区规范、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地域心态等,对社区内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产生着重要影响。社区文化影响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机制是文化传播。社区文化影响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途径有家庭、学校、社区学生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播媒介和社区文化设施。社区文化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影响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进程和价值取向。优化社区文化是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正常发展的保证。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社区内,从居民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共同心理和文化特性的结合体。包括一定的社区规范、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地域心态等。社区文化为特定社区人们共同创造、共同承载、共同分享,对特定社区成员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社区文化的影响因素众多。社区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及行政因素等都对其发生影响,而社区文化又对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笔者曾对苏南无锡县和苏北泰县两社区进行了考察,通过比较研究获得了社区文化影响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一些认识。

      

       一、社区文化影响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机制、途径和方式

       (一)社区文化影响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机制

       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形成某种道德理想和信念,能够按照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准则支配自己行为的过程。学生道德社会化是通过“文化”这一中介实现的,而文化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个体文化过程,是个体文化的形成过程。社区文化通过传播机制影响学生的个体文化。

       文化传播是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社区文化传播是社区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交往活动,是社区文化与个体文化相互交流、选择、矫正的过程。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本文所说的社区文化对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只着重分析文化传播中社区文化影响个体文化的过程。

       文化传播是社区文化影响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机制。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在社区中的学生依靠社区文化传播的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人离开了文化信息,就会不知道自己处于何种文化环境下。只有当他理解和认同了社区文化、接受了社区文化传播的指示,才可能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二)社区文化影响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途径

       社区文化通过文化传播影响学生道德社会化,社区文化传播媒介也就成为社区文化影响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必要途径。社区文化传播媒介多种多样,可以是人、是物,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机构等。对社区中的学生而言,除了家庭和学校以外,社区文化还通过社区学生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媒、社区文化设施等媒介实现文化传播。

       1.家庭

       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首先通过家庭这个途径实现。家庭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中的父母或其他成人是社区居民的主干部分,他们创造着社区文化,又分享着社区文化。孩子与父母有着密切的亲子关系,父母在与孩子频繁交往中不知不觉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被孩子逐渐认同,并把这些态度、观念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而父母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正是一定社区文化在社区居民价值选择中的表现。对孩子来说,家庭是社区文化的传播者,是社区文化影响个体文化的中介和重要途径。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给孩子传递着社区、社会规范;家长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又成为孩子生活理想的指导;家庭群体则不断使孩子适应着社会角色。

       家庭教育作为一个过程,与家庭生活合而为一。社区文化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水平、质量以及儿童道德社会化的程度、质量和方向。重视道德价值的社区,家庭教育中多重视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道德行为能力;保守、封闭的社区,家庭教育方式也多带着封闭、专制的特点。家庭教育观念体现在家长期望、家庭气氛、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苏南无锡县、苏北泰县学生家长对学生升学的期望,把家长期望分为考上大学、考上中专(高中)、分配工作三类,结果发现两社区学生家长升学期望在总体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差异检验X[2]=44.629[***]。

       家长对学生的升学期望受不同社区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社区文化的影响特点。泰县是比较典型的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交通不够发达,社区成员中小农意识浓厚,行为多受传统道德准则支配。农村家长深受传统读书观的影响,他们望子成龙、光宗耀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高考金榜题名。在当前条件下他们更期望孩子能跳出农门,有高达74.7%的家长期望子女考上大学。而无锡县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家长较少受传统束缚。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就业机会骤增,许多家长不再把读书升学作为至高的家庭培养目标,商品经济带来的多维化思维也使他们允许孩子的多样化发展,因而选择上中专(高中)、分配工作的人数明显多于泰县的家长。差异检验X[2]值分别为7.02[**]和12.5[**];无锡县农村家长期望孩子上大学的人数虽然也在半数以上,即占57.8%,但与苏北泰县家长期望孩子上大学的人数比较,X[2]=5.15[*],差异显著,无锡县家长期望孩子上大学的人数明显少于泰县的。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同社区的家长对孩子升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随着经济对科技要求的提高,无锡县家长仍期望孩子能升学,但是求知在他们看来已远远不是经济利益的唯一需要,而是作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