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润追求的最大化和利益占有的利己性是市场经济的道德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崭新的经济模式,从根本意义上说,就因为它是一种道德经济,道德是内在地通过市场主体行为和道德调控参与市场经济运作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参与市场的个体实行自我节制原则、诚实信用的道德契约原则,以及对市场经济总体运行的合目的性道德立法原则进行道德调控。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道德经济 道德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崭新的模式,它既要具体地存在运转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之中,不能不带上制度的特征;又要使社会的诸种本质特征内在地附着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向、目标、轨迹,以及社会效果之中;既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是走向人类解放的一个前无古人的开拓过程。本文就以此为前提对市场经济的道德矛盾作些剖释,对市场经济的道德呼唤作些分析,对市场的道德调控作些设计,以求教于方家。 一 马克思说:“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完全隔离和社会分工为前提的”。①可以说,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前提。利益分化使利益的驱动构成市场经济行为的最原始动因和最直接动力,利润最大化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价值目标。而社会分工,则意味着只以对方的需要这一外来尺度来选择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路径和方式,即是说,要使具有利益排它性的多元经济主体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结成系统的经济联系,只能通过市场机制、公平竞争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实现。这里蕴含了一个自由、平等的逻辑前提。凡进入市场的经济主体在同一时间、同一商品面前一律平等,市场只承认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承认人们所属的等级与他们的财产、特权。这不但使市场经济较自然经济创造了高得多的效率,而且实现了公平观的历史变革,正是在这个角度上,市场经济不但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并且在具体的经济机制中升华了人格的尊严,重塑平等和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内在结构,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道德进步。 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这种公平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劳动雇佣关系的确立,暴露了这件公平外衣下的市场经济的不道德性。公平本是关于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人与人关系的理想和道德范畴。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意味着给予每个人因其为人而应得的东西,其实质体现在“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上,却无法由市场经济本身的逻辑推导而来。因为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的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决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为资本增殖服务而不为共同富裕服务,它一方面,通过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价值决定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追求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地驱使着社会的两极分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追求与利益分配的独占性之间,表现为一种必然的、本质的对立或冲突,并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矛盾。 市场的失灵、失效或失败,都由此而来。市场的失灵、失效或失败尽管日益引起重视,但还只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功能机制本身这一单一视角来加以讨论,而未意识到市场的失灵、失效或失败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失灵和缺陷。正是这一认识的局限性使得人们仍奢望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及矫正,会带来社会公平,把一种健全的市场经济模式作为解决公平问题的唯一合理途径。在这里,道德的呼唤无济于事,凭着那只“无形的手”的指引,经济人追逐私利的过程也就是在提供社会公众最满意的产品和最恰当的配置、最有效地使用社会稀缺资源的过程,也是由自利追逐向社会福利增加的转化过程。正如斯密所说:每个人都在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他所考虑的并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的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②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总要达到的目的。”③倘若真能如此,利润最大化不仅成为唯一道德,市场经济也成为人类的至善了。问题在于,是否存在一个假定的健全的市场模式,让那只无形的手去描绘那幅美妙的图画。 第一,在假定的模式中,厂商的任何产品都是全体社会成员所需认购和所能认购的。事实上,利润最大化与利益分配利己性的矛盾使得众多无产者因无货币选票而不能充分参与市场,更谈不上社会大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市场经济固有的本性,决定它的生产只能为有货币选票的人生产,谁提供生产要素,谁就获得货币,反之,就得不到货币。这样,市场经济一方面必然把利益分配狭隘地集中为有产阶级的占有上,造成利益生产与利益享受、利益创造和利益占有的分离和对立;另一方面,必然造成庸俗的功利主义和非人道的道德冷漠,漠视无货币选票的人,尤其是漠视因各种原因丧失或部分丧失社会利益生产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 第二,在假定的模式中,利润增长的每一步骤都将会有利于社会。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利己禀性倒可能使利润增长的每一步骤都有害于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会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内容和实现方式上分离和对立,各个生产者个体的眼前的利益是自发分散的市场经济的原动力。这种个体的眼前的利益往往会和一个国家、社会的整体的长远利益发生矛盾,并涉及整个经济发展的模式、节奏、布局和社会效果。这种唯实不唯虚的市场经济本性,所导致的狭隘经验主义或利己主义会使增长利润的每一步骤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损害社会的结果。(1)难以避免造成“外部不经济”,如企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而市场价值取向容易使它自发地把治理环境这部分生产成本推给社会。(2)难以提供公众需要的公共产品和社会公共福利,因为它们在短期内难以提供高利润,如水利建设、国防、抗灾抢险等等。(3)因负需求的存在和引导,必然出现不利于社会进步和正常秩序的经济活动,如色情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