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人道主义的悖论性质

——从市场的实质看人道主义的局限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义成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人撰写的《人道主义的‘悖论’性质》一文在《中州学刊》1993年第6期发表后,引起学界的重视,也有的同志提出不同看法。为此,对这个问题再作进一步阐发。

       本文试图应用控制论,从市场实质的角度,证明包含着尊重人的价值和地位并由此反对拜物教异化的人道主义,由其经济实质本身决定了它不能不永远面对着商品经济必然的伴生物──拜物教异化。因此,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拜物教异化是负面,人道主义是正面,已经和将要一直对峙着。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根本性的二律背反,也是人道主义作为价值观念体系的一种根本性的局限性。它与其它人道主义悖论一起,突现出了人道主义不能代替唯物史观的特定理论品位。

      

       市场和人道主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自控功能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必要因素。把市场放在控制论下加以透视,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劳力方面看,市场的实质,在于它是人类在全社会的层面上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自动控制的唯一形式。

       这一认识的获得过程,首先要追溯到波兰著名经济学家兰格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控制论解释。众所周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数学表达式中等号的成立,是基于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市场实现,实际上它反映的是市场的宏观社会功能。兰格的功绩在于对马克思的这些数学表达式加以数学变换,参照控制论有关规则和公式,揭示出市场等价交换的奥秘,在于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自动反馈,如图1所示①。

      

      

       图1“再生产公式”的控制论框图

       罗马尼亚著名经济学家曼内斯库在其名著《经济控制论》一书中,民主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在所著《从哲学看控制论》一书中,也均以不同的形式,继承和发挥了兰格对再生产理论的这一控制论解释,使市场作为全社会层次经济生活唯一自控制形式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明朗化。目前,我国经济控制论学者大皆对此持肯定态度②。

       兰格还依据当代科学,把图1所示的自动反馈机制,看成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凯恩斯的“乘数原理”以及列昂节夫的投入一产出分析的共同模式。这三者为什么共用一个图式?的确很耐人寻味。在当年“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定势”之下,兰格的这一发现,至多被看成是三者之间的偶然的形式相似。但是,正如兰格之书英文版序言的作者、伦敦经济学院阿曹比尔曼所述,三者共用一个图式,原因在于它们实际上共同地揭示了人类经济生活中的自动反馈机制③,亦即共同地逼向对市场实质的破译;三者异中有同。这种见解是很值得深思的。不错,马克思和凯恩斯在理论上确乎有许多根本对立,这一点无可讳言;但是,当他们离开分析生产关系时的对立点而注目于人类经济生活的自然性质侧面时,价值规律的显而易见性就不能不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共同逼近对市场实质的揭示。事实上,任何正视价值规律及其经济表现的经济学家,当他用控制论数学公式表达自己唯物主义的经济见解时,都不能不以自己的方式达到同一结果。兰格的功绩,在于他当时勇敢地冲破了种种偏见,大胆而果断地从控制论角度说明了三者的异中之同,并实际上由此导向对市场的自控制实质的把握。这的确是很了不起的。目前,尽管东方和西方的经济学家在许多根本点上仍存在巨大分歧,表征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相反取向,但是,东西方对市场在组织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无可取代的特有功能的认识,已经有了某些共同见解。有这些共同见解的深层原因,在于市场的经济实质无可否认。连诺贝尔将获得者之一萨缪尔森在发行量极大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不仅对马、凯、列三氏的上述共同点明确加以承认,而且也认为,“竞争制度是一架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发生无意识的协调作用”,使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大问题、获得解决。据此,他在书中也多次使用等价于图1的“循环图”来描述市场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当年斯密对市场作为社会的“看不见的手”导向合理配置资源及劳力的某些论述,应当说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市场通由自动控制而在全社会层面上可达于合理配置资源和劳力的性质的认识,在目前电脑科学中也已获得了反响。

       “市场是一架通过社会过程求解的电脑。”这也是兰格的一种卓见。它是以市场机制表现为一种试错程序为依据的。因为,正是市场表现出来的这种试错程序,亦即图1所描绘的市场通过反馈信息自动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功能,如果从纯粹数学和电脑科学的角度来理解,那么,可以说,市场“实际上起了求解一个联立方程体系的计算装置的作用”⑤。这种理解的科学性是不必怀疑的,它经得起数学和电脑科学的严格证明。连萨缪尔森也说,市场“是一具传达信息的机器,把千百万不同个人的知识和行动汇合在一起。虽然不具有统一的智力,它却解决着一种可以想象到的牵涉到数以千计未知数和关系的最复杂的问题”⑥。兰格和萨缪尔森的这种看法,不仅可以从市场的宏观试错程序中推导出来,而且,也可以从市场的微观机制上加以说明。在一定的意义上,活动在市场上的人,无论是古今中外的何种社会角色,也无论是买方或卖方,其活动规则均可被视为一架电脑在不断地求解联立方程组;而整个市场,也可以被看成无数架这种电脑联机而形成的一架巨型电脑在不断求解联立方程组。正是在这种不断求解的过程中,稀缺的资源和有限的劳力,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彼此匹配,形成社会的自动反馈和经济有序化状态。所有这些新的见解,都可以引出一个关于市场的新理解:作为在资源和劳力配置上通由自动反馈自动控制功能而达到组织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工具,作为利用“社会电脑”合理配置资源和劳务的一种求解联立方程体系的经济方式,市场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也是难以取代的,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岁月中是这样。这是因为,第一,众所周知,自然经济下的那种非市场的生产和交换方式,虽然在氏族、家族以及村落、公社等等的层次上,也可以通过一个权威者“拍脑装”而形成对资源和劳务的相对合理的配置,但是,这种合理性将随着配置范围的扩大而递减,在较大的范围内失效,在社会的层次上则只能形成“瞎指挥”。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这种非市场的方式缺乏图1所示的“反馈信息”对整个生产、消费的自动控制,不能使社会经济生活达到有序化。第二,如同本文后述,理想中的绝对的计划经济,作为一种非市场的方式,也难于达到合理配置资源和劳务的目的。第三,既然在全社会的层次上,自然经济和绝对计划经济都不可能自动组织社会经济生活;既然人类至今未能发明出此外的自动组织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方式;既然市场是人类在适应性生存的过程中用了将近一万年的时间才摸索出的唯一能够在社会层次上合理配置资源和劳务的经济形式,它的宏观功能和微观机制都经得起当代科学理论关于社会经济生活有序化的要求,那么,我们只能认定,市场难以完全取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