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既在古代产生过具有广泛、深入与持久影响的社会文化效应,又对今天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甚大,因而始终是先哲和今人强烈关注的问题。“新故相资而新其故”。(《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传》)本文拟从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设计的回溯与思考两个方面运笔,以求有益于传统人格的现代转换,有助于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实有人格。 一 据考证,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人格”一词未曾出现过。(见《从圣贤人格到全面发展》第7页)新版《辞源》也没有收入人格这一词条。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与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辞典》虽收有人格条目,但义项的证据均取自近代。中国古代典籍中无人格一词,并不等于说中国古代不讲人格或中国古人没有关于人格的思想,在汉语中,人格、人品、性格、性情、品德、品质等意思相近,在区别中有联系。如“人品”一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当作人格的意义来使用的。宋人郭若虚在他的《图画见闻志》这一中国古代画史的重要著作中指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虽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气韵生动在古代被视为绘画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段话把属于德性范畴的“人品”同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联系起来,表现了画品取决于人品这种带有强烈的道德象征主义的审美期待心理。这里的“人品”一词,已与今天所说的人格概念无多大差别。更重要的是,对于任何文化系统来说,对人格的设计都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之一,文化系统通过其对人格的设计即理想人格的预制,从人生远景上影响、观照、选择和塑造个体人格,从而使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获得普遍的认词,形成并增强文化系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如此。理想人格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对待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各大思想家都希望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正像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不能仅仅围绕“美”字作文章一样,研究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也不能仅仅围绕“人格”一词作文章。在那些看似没有“人格”术语的古代典籍中,却包含着极为深刻的理想人格理论。据有关资料,仅儒学用来区分人格的名词,就有十几种。如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士人、人极、中行、狂者、狷者、有恒者、野人、小人、鄙夫、乡愿等。中国古代各家各派在研究人格时,特别注重于代表群众和文化道德的人格,注重于普通人格如何向理想人格发展,从而最终成为“人极”,达到人格的极点,并为此提出了种种教育与修养的原则与方法。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其完备、成熟,其历史之久远,其影响之深广,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不多见的。 所谓理想人格,就是对一种人格模式的理想化的设计,是人们在自己的心目中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和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是人格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任何理想人格模式都属于特定的时代,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形象,这个理想人格形象突出地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的的文化理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中国历史上,《春秋远斗枢》描摹的“三皇”(即伏羲、女娲、神农),超越而用世,中正而盛美,这种人格物质和精神风貌,可谓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最初雏形。《尚书·尧典》的理想人格是“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周易》的理想人格是“大人”,具有自强不息、贞定不懈、德合天地、妙赞化育的人格特征。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各家的理想人格设计争长竞短。不仅儒、墨、道、法等各家,都精心铸就了与自家学说相吻合的理想人格,如儒家以“圣人”为理想人格,墨家以“兼士”为理想人格,道家以“真人”为理想人格,法家以“能法之士”为理想人格。即使如名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影响较小的学派,也有其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如《管子·心术上》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心术》篇的学派归宿至今学术界尚有争论,然以名实相当为理想人格,是与重逻辑的名家的思想相一致的。先秦以后,理想人格设计未曾中断。司马迁的侠客,魏晋时期的名士,柳宗元的成人,周敦颐的人极,朱熹的醇儒,等等,向人们展示出每个时代的理想人格设计。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不是单一色调而是五光十色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不能不虑及这一点,从各种不同的理想人格设计中,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吸取一些有益的成分。但是,应当看到,先秦诸子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人格设计的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6页)这是欧州人在追溯他们的文化源头时,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的缘故。中国人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从秦汉一直到近代,中国人不断地回顾先秦诸子,其原因就是先秦诸子在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包含了以后中国文化中各种思想的萌芽和胚胎。从理想人格的设计来看,先秦诸子的学说几乎孕育和规定了中国历史上理想人格的所有模式和发展方向。从文化发生学的视野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设计的母范在先秦时代就已基本定型。而在先秦诸子的理想人格设计中,尤以儒、墨、道三家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