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自觉选择。它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发展社会产力,有利于走向民富国强。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已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意识泛化的态势。对此应该如何看?本文拟就市场经济意识泛化的内涵、实质和泛化现象滋长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 谈论市场经济意识泛化,首先得弄明白何谓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调节社会生产和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这种机制的实质是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标准是经济效益。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机制必然促使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把追求各自的物质利益,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经济行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诸如劳动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规律等。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市场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和实际运作必然形成与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这就是市场经济意识。它源于市场经济活动,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 与市场经济的普遍经济生活要求相联系,市场经济意识起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功利性。市场经济为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追求生产的最大效益,因而注重实利、追求利润的效益观念,就成为市场经济意识中最基本、最直接和具有最终目标意义的观念,这一核心观念使市场经济意识从整体上来说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第二,竞争性。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必然导致竞争,优胜劣汰,只有参与竞争并赢得竞争,才能占领市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交换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凡是社会生产、流通领域里的物质及产品都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交换性是市场经济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这些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意识及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种种行为,在经济活动领域、物质生产领域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但它一旦逾越了市场经济活动领域,毫无限制地扩大到非市场经济活动领域,诸如政治领域、道德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等社会精神活动领域,并作为该领域的活动准则,这便是本文所称指的“市场经济意识泛化”。 从目前我国社会实际生活看,市场经济意识已经在政治、道德、文化、教育等社会精神活动领域,呈现出泛化的态势。比如,片面强调“把教育推向市场”、“把文化艺术推向市场”、“把人文科学研究推向市场”、“把学术著作出版推向市场”,甚至提出把各级政府的“服务”推向市场。把市场经济意识不加限制地扩大到社会精神活动领域,让道德、教育、文学艺术、人文科学研究等这些凝结、体现并发展着真、善、美价值的东西,在市场竞争中、在商品交换中实现其价值,势必导致极大的思想混乱和社会混乱。现实社会中所出现的“钱权交易”、“有偿新闻”、“无影灯下的交易──红包现象”,甚至于“有偿救人”等触目惊心的事例,不能说不是市场经济意识泛化的恶果。 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的构成部分在社会整体运行中具有各自的功能和特有的运行机制,既不可互相取代,更不能把某个领域的运行机制强行推广到其它领域,作为整个社会唯一的运行机制。如果我们将适用于经济领域的市场经济意识推及到社会其它领域,那必将带来的恶果,是每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人都不愿看到的。 (二) 市场经济意识的泛化,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仿佛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成果都可以而且都应当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仿佛只要能赚钱,什么都能卖,只要有了钱,什么都能买。显然,这是十分荒谬的。且不说市场经济意识根本不应当进入社会精神活动领域,即使我们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来分析,也不难得出在社会精神活动领域根本无法进行等价交换的结论。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计算和确定在社会精神领域里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交换价”。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要保证产品交换的相对公平即相对等价,其关键是计算出凝结在交换物中的价值,即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在物质生产领域,人们能够相对精确地计算出某种物质产品的生产,例如生产一台电视机,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并据此确定其基本成本价格,进而确定其市场价格,然后进行相对公平的等价交换。然而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诸如在政治领域、行政领域里,权力的出卖者们怎么能计算出党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力的价值呢?在道德领域里,我们怎样才能计算出徐洪刚见义勇为英雄壮举的含金量呢?又怎样才能给那种眼看着落水人在垂死挣扎,还在岸上讨价还价的人以合理的救人酬金呢?即使在一些具有商品属性的文化领域,又怎样才能计算出拍摄一部《大决战》电影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多少?撰写一部《青铜时代》或《奴隶制时代》学术著作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又是多少呢? 尽管如此,但有一点可以断定:拍摄一部《大决战》电影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绝不等于它在文化市场上的“票房价值”;撰写一部《青铜时代》或《奴隶制时代》学术专著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也绝不等于它在图书市场上的“经济效益”。因此,社会精神生活领域的活动及其产品是不能用交换价值来衡量,不能用金钱的尺度来度量的。这是一块金钱失效的领域,是人类向往已久的精神家园。在这块领地上,启动人们行为的至上力量已不是“物质利益”,而是人类渴望高尚、追求高尚的精神动力。 当然,笔者作此分析,并非是要全盘否定一些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例如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的商品属性,而只是想说明、想提醒人们注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应当牢牢记住:商品属性绝不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本质属性,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本质在于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在于提升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不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要经过多少曲折,这一价值目标始终是人类的必然归宿。它是不能也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不能也不应当把以功利性、竞争性、交换性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加限制地扩大到这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