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课题组负责人:姚亚平、刘尊武(1937年生,南昌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执笔人:刘尊武、郑晓江、王能昌(1959年生,南昌大学学报编辑部助理研究员)、胡伯项(1966年生,南昌大学马列教研部讲师)。

原文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文章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影响的二重性出发,从四个方面考察了它的正负效应,对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价值观进行了剖析;针对现实生活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紊乱现象,提出要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系,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设计了一个由价值导向的目标系统和检测系统有机构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文章认为建构这个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有四项基本工作:一是以立为本,重在教育;二是既要更新观念,又要实施观念调控;三是深入开发、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资源;四是恰当借鉴西方价值理论中的某些积极成果。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价值观 价值效应 价值取向 价值导向 目标系统 检测系统 观念调控 传统文化 西方价值论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关头,正面临着一场价值观念的剧烈震荡和深刻变革。理性地考察和审视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碰撞冲突的现状,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中国国情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而健康发展,对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取向状况的理性审视

       经济发展与人的价值观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关注。近代以来人们用以进行的社会批判和评判历史进步的主要尺度常以此为主要内容。因此,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确立和发展时,市场经济的价值效应就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体制,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有根本区别,但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也同样具有二重性,即主要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效应。主要表现在:

      

       (一)既有助于形成人的独立人格,又助长了拜金主义价值观的盛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利益,能够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并且在价值规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平等性,是人与人之间经济联系和经济交往的基本原则,它使人摆脱了传统的等级关系、特权关系等,逐步获得了独立的人格。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政府部门与企业“婆媳关系”的解除等,便是具体表现。随着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人的独立平等意识、主体自我意识、自主自觉意识开始觉醒和强化,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成了人们现实的追求,自主、自强、自尊、自信成了人们的价值信条。独立的人格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一个最基本的文化前提,又是人的主体地位提高和人的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标志,这是人自身的一次大解放,是人格的一次大提高。

       但是,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全的条件下,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又会使人依附于物,受物的主宰。现在社会上盛行的拜金主义价值观(钱本位价值观)就是确证。拜金主义价值观把人生价值与商品价值混为一谈,用财富、金钱评判人的价值,把人创造的金钱看作是能支配人的力量来顶礼膜拜,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纯粹金钱关系,用货币的个性来代替人的个性,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至上的、万能的。有些人把人格、良心、权力商品化、金钱化,只要金钱,不要理想、情操,放弃了精神价值追求。“主义不要紧,只要高工薪”、“一切为人民币服务”成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追求。金钱尺度一旦独断化,就会使人变成物的奴隶,成为丧失灵性的纯粹自然人和经济人,逐渐造成人的主体性的全面丧失。

      

       (二)既推动了人们对物质价值追求的重视,又导致了人们对精神价值需求的淡化。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利益激励机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就是要借助利益激励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它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促使更多的人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去从事经济活动。近几年中国大地上掀起的“下海热”、“打工热”等就是人们在经济领域寻找自身位置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尝试。这种新的价值追求极大地改变了安贫乐道、鄙视物质利益的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所起的巨大解放作用,首先就表现在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及对人的物质利益的满足方面。这无疑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价值正效应。对人的物质利益及其合理性、正当性的确认,就抓住了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真正自由的内在历史前提。对个体主体而言,这意味自我力量和自我价值的确证;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主体和需要客体的矛盾状态得到克服,有利于实现人自身的价值。

       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文化上的世俗化进程和功利化倾向,导致伦理道德滑坡。当人们全力以赴投入市场经济大潮时,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牵引他们自发地专注于物质价值需要的满足,从而打破了物质价值追求和精神价值追求的平衡与统一。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正在威胁我国优秀的精神文化价值和优良的伦理道德。作为负载人类超越指向审美方式的文学艺术,失去了往昔的审美价值,而日益沦为迎合庸俗低级欣赏趣味的“文化快餐”;救死扶伤加上了金钱的前提条件,变成“红包医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价值观念似乎也已失去了神圣性。精神产品的商业化和功利化,伦理道德的沉沦和滑坡,是市场经济给人们价值观所带来的最明显最突出的消极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但也要强调理想、道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只讲金钱需要,不讲精神需要,最终只能成为片面、畸型发展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