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光辉的一生,是竭尽全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奋斗的一生,是热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改造社会的一生。国内学者评价他是“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于一身的领袖人物,他一生立言、立德、立功之处,多之又多。他的丰功伟绩表现在各个方面,国内、国外兼而有之。”①国外学者评价说“陈嘉庚已光芒焕发地成为了一个民族的(中国的),乃至整个东南亚及亚洲的风云人物。”②他的一生之所以能做出如此伟大的贡献,之所以能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东南亚的历史留下如此深刻的影响。其原因何在呢?过去已有不少论者从陈嘉庚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思想去探讨,还有的论著从陈嘉庚个人独特品格甚至他所具有的“同安精神”去找答案。毫无疑问,这些研究都从不同侧面深化了陈嘉庚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对陈嘉庚爱国主义思想的研究,更是把握了陈嘉庚思想的内核。但是,仅此还不足以完全说明陈嘉庚一生的全部活动和他立言、立德、立功多之又多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总是一定价值观的反映,人生价值观则为人生行为标准规定了总的选择方向,陈嘉庚也不例外。因此,在深入研究陈嘉庚的时候,很有必要探讨他的人生价值观问题。 一 从陈嘉庚一生的言行来看,他的人生价值观主要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来考察。 (一)社会价值观 陈嘉庚对于个人与社会之间价值关系的理解,是强调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人对于社会的贡献。他的社会价值观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改造社会。陈嘉庚回忆生平时说过:“生平志趣,自廿岁时,对乡党祠堂私塾及社会义务诸事,颇具热心,出乎天性之自然,绝非被动勉强者……”,③他还多次说过“愿为公众服务,却为一生不移之宗旨。又念社会事业,当随时随力,积渐做去。”④ 陈嘉庚的为社会服务的人生追求,又集中体现在他兴办教育、为国为民作奉献,他自己认为“欲为公众服务,亦以办学为宜。”兴办实业,也是为了使办学财源有保证。而当教育与实业的计划受到外来威胁的时候,陈嘉庚便毅然扬起“政治挂帅”的大旗,为国家、民族的存亡而献身。⑤但兴学办教育是陈嘉庚一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改造社会的最辉煌业绩。从1913年起,陈嘉庚独资在集美创办了规模宏大的集美学村(学校群)、厦门大学,而且在侨居地新加坡创办、赞助了许多学校,从而建立起一个从基础教育到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华文教育的体系。据统计,由陈嘉庚先生创办、赞助和代办的各类学校,在海内外达118所,为中国和东南亚社会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人才。他办教育的实践,确实是做到了他所说的“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虽屡经困难,未尝一日忘怀。”⑥ 人生的价值重在社会贡献,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人类整体的最大价值效益取向所决定的。陈嘉庚非常明确地摆正了个人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任何时候都奉行社会价值至上。因此,他能时刻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竭尽全力为社会需要拼搏和奋斗,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陈嘉庚生平服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多次说过“尽国民一份子天职”的话。这种“匹夫”、“天职”观念,反映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就是他一生都在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全民办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既然是造福人类、造福社会、造福子孙的事,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义务为教育事业尽力,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教育事业,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陈嘉庚明确指出:“教育慈善诸事业,本为吾人应尽之天职,如有力者出资,无力者则从事宣传,量力行之。”⑦有些人不愿尽力、认为教育事业只是政府的事情,他对此多次开导,并列举世界先进国家社会办教育的事实进行动员。1935年,厦门大学林文庆校长到南洋募捐经费未达目的,在欢送林文庆回国的宴会上,陈嘉庚就此事发表演讲说“窃吾人每开口便推责政府,不肯全担之不是,其大意似乎教育事业,不关国民义务。吾人正因为有此错误观念,所以未能慷慨多输,有之亦勉强作情面而已。”他认为“……至国民应负私立学校经费之义务,乃国民天职,世界除苏俄共产化外,其他列强,凡教育或慈善经费,大半出之国民私财。事实甚显然也。”⑧陈嘉庚在其办学过程中,多次阐述全民办教育的观点,并为动员社会力量办学而奔走。他尤其注意西方先进国家如何办教育,号召国人效仿,他说:“诸文明国教育,除却政府注意维持外,而个人社会捐资倡设者,其数尤钜,且多有倾家捐助办学者,故其教育界能收美满之效果,非全倚靠政府也。”⑨又说:“尝观欧美各国教育之所以发达,国家之所以富强,非由于政府,乃由于全体人民。中国欲发达,欲教育发达,何独不然。”⑩陈嘉庚的社会价值观,在他的全民办教育主张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陈嘉庚一生“毁家兴学”的伟大业绩,正说明他是身先作则,尽国民天职的榜样。 陈嘉庚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观是很彻底的,他只求多做奉献,惟恐这种奉献不能贯彻到底。他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经济事业,独立支撑厦大办学16年,而当厦门大学1937年改为国立时,他丝毫也没想邀功回报,却仍然站在国民一份子的立场,为未完满尽到“天职”而遗憾,他说:“每念竭力兴学,期尽国民天职,不图经济竭蹶,为善不终,贻累政府,抱歉无似。”(11)可见其精神境界之高尚、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