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并以此出发,追溯了“气节”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的产生和演变,透析了“气节”的基本内涵、层次及其与其他传统道德范畴如“仁”“义”“礼”“忠”的关系,并把“气节”放在人所处理的义利、善恶甚至生死的关系中加以论述,指出“气节”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应是社会大众的必需。 我们的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美德。在内容十分丰富的传统美德中,“气节”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认真研究一下“气节”,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德,无疑是有意义的。 1 “气节”中的“节”字,本源于竹节。据《说文·竹部》:“节,竹约也。”段玉裁注释说:“约,缠束也,竹如缠束之状。”又据《史记·龟策列传》曰:“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节”字在初创时,其内涵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客观事物的变化,“节”字的内涵不断丰富,由单纯表示“竹节”发展为表示“时期”(如“天节不远,五年复返。”)、“礼节”(如“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准则”(如“礼不逾节”)等。 “节”字延伸为“气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社会大变动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残余势力的斗争,构成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斗争实践使这两大对抗阶级都逐渐认识到了“节”对于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均把“节”作为重要的道德操守加以推崇和弘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家,从道德准则出发,对“节”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如孔子提出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①的“志士仁人”之节;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的“大丈夫”之“节”;荀子则提出了“楚王后车千乘,非智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③的“君子”之“节”。与此同时,“气”也被儒学大师纳入了道德范畴。孟子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④孟子在这里所讲的“浩然之气”,显然是指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道德境界,即气节和节操。 把“气”与“节”连用,首推汉代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褒扬政绩卓著、心地正直、疾恶如仇、不留情面的淮阳太守汲黯时,称他“好学……任气节”。司马迁进一步深化了“节”的内涵,提出了“勇者不必死节”⑤的观点,认为真正的勇者,不应囿于小节,仅为个人的名节去死,而应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目标献身。司马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就极刑而无愠色”,⑥“隐忍苟活”而发奋著书,终于完成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巨著——《史记》,为世人树立了临难立节的光辉典范。 到了宋代,统治者中出现了“空谈道义”的风气,并把“三纲”推为最高信条,提出了“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⑦的“愚忠”气节观,并利用强权加以推行。这就背离了孔、孟儒学大师们关于“气节”的原旨,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单向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从而泯灭了儒家气节观的精神实质。 到了明清之际,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日益腐败,先进的思想家们对“空谈性理”提出了尖锐批评和强烈的反对,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继承、发展了先秦时期儒家提倡的气节观。如黄宗羲提出了“豪杰之士”的人格思想;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王夫之则进一步提出了“守”,即行仁义、一以贯之、威武贫贱、死生富贵均不能为之所动的操守和气节。 自1840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的志士仁人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丰富和发展古人所提倡的“气节”。特别是当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气节”不仅没有被全面否定,而且在无产阶级先进思想的指导下被科学地继承了下来,发展成了既具有传统的儒家思想优秀内涵、又与传统思想有质的区别的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2 通过对“气节”的由来和历史演进的回顾,不难看出“气节”的时代性和社会阶级性。历史证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阶级,对“气节”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是,这些理解和解释并非格格不入、绝对排斥,而是在不少方面的认识是相同的。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关系,还有其他各种关系。例如,同属于这个民族或那个民族,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等等。当自己的民族或国家受到外敌侵略时,民族利益或国家利益便高于阶级利益。因此,为捍怀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而同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的英雄,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全民族和整个国家的敬仰。另外,即使是在同一阶级内部,也会存在革新与保守、清正廉洁与贪脏枉法、正义与邪恶的矛盾和斗争。只要这些矛盾和斗争客观存在,那么对于革新、进步、清正廉洁的讴歌以及对于正义和献身精神的颂扬就是永恒的,不会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说明,“气节”本身并无阶级性,如同武器本身没有阶级性一样,各阶级、各民族、各个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都需要它。从这种意义上讲,“气节”并非哪个阶级的“专利产品”,而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