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精神文化的整体社会功能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精神价值的具体体现,指出我国要获得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必须实施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 精神价值 精神追求 精神文化 精神沦落 人的全面发展 在振兴经济和国人崇尚物质追求的今天,触及精神价值这一论题,似乎有悖形势。然而只要我们慧眼地看世界,当一个物欲横流,人性倾轧、道德境界模糊、理性乏力的社会呈现于人们面前时;当我们审视、反思当今社会只重物质指标,而不重精神追求这一现象时,我们都会有感于这个世界太需要提倡和注重精神追求。而凡透视西方社会物质生产较发达,但丰裕的物质生活却压抑人的个性、冲垮人的精神生活并使人异化的现象时,我们不能不疾呼:为了避免步西方之后尘,我国亟须采取物质、精神协调发展战略,以促使人们在获得较丰富的物质生活时,亦能获得精神享受及精神健康发展。既如此,我们不得不触及一个论题,即人的精神价值到底何在?人的精神追求对人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揭示这个问题,使人们真正明了精神追求的意义并自觉崇尚精神追求,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不仅富有重大理论意义,更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倡导、升扬人的精神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和根本鹄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尽管隶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却为人的发展指明了远景和方向。尽管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需在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文化艺术等精神生活相当繁荣、社会结构合理化和人群关系完善化内在统一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但马克思同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凭着对人的崇高信念就实现与未来发出的指令。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关系,……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①人的全面发展并非虚无漂渺,人们每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每进一步丰富文化艺术等精神生活,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便向前进一步。多年来,我们憧憬于这一目标并为人的灿烂前景而欢呼时,却在理论与实践中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即通向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目标的现实起点是什么,现阶段人该从哪些方面发展与完善自我才能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应覆盖如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和谐发展;第二,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第三,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令人遗憾的是在以往人们讨论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时恰恰忽视了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在理论上探讨如何培养和锻造初步全面发展的人时,没能强调和突出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在现阶段被蒙上了一层灰沙,汉有真正地发挥理论指向作用和成为人们努力奋斗的方向。马克思认为,精神活动是最使人向往的一个活动领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人的智力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缺乏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便是畸形,是虚无,是永达不到目标的海市蜃楼。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多方面跃进,而不是使人沦落为“经济人”和“动物人”。如果把人在情感、审美、道德、知识等领域的充分发展从“全面”中剔去,是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学说的本旨的。倘若缺乏精神领域的发展,人纵然在物质领域获得了较充分的享受,在马克思眼中也不过是“片面的、抽象的人”。“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②,不是马克思所追求的,而是他一再摒弃的。 由上述可知,注重人的精神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应有之义,要获得人的全面发展哪怕是初步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高度升扬人的精神生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精神与物质的协调统一,是有深刻理论依据的。物质财富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而精神财富则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物质与精神相互适应,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实践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即改造自然客体与改造主体自身的一致。人们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首先完善与改造自我;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又为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使“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替代人从事的劳动”③,让人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享受与创造性活动。物质与精神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这诚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在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上,人们往往能认识到前者对后者的决定作用,却未能认识到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事实上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人们若没有内在的、高层次的理性信念和精神追求,就不会有爆发般的工作、劳动激情,就不可能自觉地为社会和集体而殚精竭虑,贡献心智,因而创造物质的干劲就难以持久;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追求,人们就会“金钱至上”、“个人至上”,蚕食集体、社会利益,败坏社会风气,减缓经济建设;如果没有建立在对社会规律自觉认识基础上的纪律,就可能会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引发社会动乱,破坏经济建设,而在知识即力量和即物质财富的现代社会,人们若无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就不可能有物质创造的高速度。 可见,追求精神价值,既是物质创造的需要,更是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人们丰富、完善自我,从而更好地改造自然世界,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又为人追求精神享受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物质、精神、人三者之间和谐、良性的运转态势。相反,人们荒芜、摒弃精神生活,人们在自我沦落中丧失了征服客观世界的后劲,将导致人们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困顿,而物质财富的贫困则又阻碍了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人们在饥饿、贫困的挤压中能奢谈精神追求吗?),与自身的发展,这是人、物质及精神三者之间的恶劣关系。不言而喻,我们渴望的是第一种良性关系,而要使这种良性关系真正呈现,就必须高扬人的精神追求。 二、“物质至上”和精神失落是现代社会的一股巨大暗流,它严重冲击着精神文明的建设和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如此明显,以致于一个人并不需要敏锐的心灵就可以感受到。其主要表现是:第一,信仰生活的失落。相当部分人的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曾经共同校准的人生理想大部分被否弃,于是乎摆在人们面前的只有“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的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将来的彷徨苦闷”。尤其可悲的是,相当部分人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讥笑,以无信仰自夸。第二,情感生活的缩减。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与实质,蜕化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词和礼品卡语言。第三,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过分地制造虚假繁荣的所谓“文化热”、“追星热”,去挑逗和摧化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物欲、情欲、占有欲、支配欲和表现欲等低级趣味,导致广大文化消费者思想懒惰,贪图舒适,理解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钝化,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