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活动的合目的性与生产力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守义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

原文出处: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并不是什么离开社会的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活动的性质的超验规定。人的需要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最深刻的内在根据,从而也就决定了人的生产活动是一种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活动。人和自然的矛盾即人的需要和自然环境的矛盾,表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合目的性,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因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人和自然矛盾的永恒性以及人类物质生产过程的历史连续性、超越性而呈现出无限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具有不可遏制的性质。那么导致生产力这种性质的深刻根据或内在动力是什么,就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

       生产力就其规定性而言,它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这种客观物质力量不是外在于人、外在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东西,就其本质意义讲,它是活动主体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因为,人作为生命有机体是一种对象性存在物,他所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在这种对象性活动中他使自身的需要、本质、社会关系对象化,通过改造自然的活动实现、确证着改造者的本质,展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生产对象的性质、范围和程度以及生产活动的中介技术系统(生产工具)的性质和水平无一不显现着、表征着生产主体的本质。因此,我们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根据或内在动力问题,就不能离开社会的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活动的性质。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切事物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据或内在动力就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这一思想也就成为我们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根据或内在动力的最基本的认识视角。事实上,我们从生产力的规定性中就不难意识到研究生产力动力问题的这两种基本意识。

       生产力是在人们改造自然、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客观物质力量。这里首先遇到一个明显的事实和简单的道理就是:人们所以要改造自然,从事生产活动,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此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有过深刻而又精辟的见解:“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质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的需要则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或动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③“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④因此,物质生产活动在本质上就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价值活动。人的需要决定了物质生产活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需要产生生产活动的动机和目标;目标和动机是人对客观条件的主观需求。这种需求构成了生产活动的价值目标,是推动人的生产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人的需要是生产的动因,生产则是满足需要的手段。

       人的需要不仅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内在动因,而且它还渗透在人的生产活动的目的、对象、手段和结果等要素中。需要是生产活动目的的质的规定性。与人的需要无关的活动目的是不存在的。“劳动过程……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⑤生产对象是生产主体的本质和能力的表征,因此它一方面与人的能力相关,另一方面又是根据人的需要来确定的。生产的对象即是人的需要的对象,需要和对象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手段是为满足人的需要服务的,也是在这种服务中发展的。因此,需要不仅对现实需要的手段即实践活动具有导向的功能,而且主体也是根据需要去选择手段方式的。生产活动的结果是以是否实现了人的需要为内在规定的活动目的来衡量生产活动的价值和成效的。

       由此可见,人的需要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动力性因素,而且还渗透在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和生产的各个要素之中,对物质生产活动具有推动和导向的性质和功能。

       需要既然在人的生产活动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那么需要的性质是什么,就成为一个不能不回答的问题。如果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纯粹主观性的东西,不具有客观性的规定,这势必将我们的理论逻辑再一次投入到历史唯心主义的怀抱;如果说人的需要只不过是如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动物生理性需要,那么就不能说明为什么动物的需要就不能转化为生产活动即对象性活动,而人的需要则必然要而且能够转化为一种生产活动即对象性活动;也很难说明生产力这种属人的物质力量的特殊进化方式。从本质上说,人的需要是一种社会性的、自觉性的需要,是直接依赖于人的自身活动即社会实践、物质生产的需要。这就是说,人的需要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现实关系、现实活动。它既产生于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环境,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即在人的创造性本质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上而又具有了超越性的规定。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我们的需要……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是以社会的尺度……去衡量的。”⑥“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⑦它不只是维持自身新陈代谢的需要,主要是实现主体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人的需要体现着主体——人的实践能力,体现着人自身的性质,因此,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⑧人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不能把它归结为人的情欲、愿望、欲望、情感等主观思想的形式,也不能把它归结为动物式的生理需要。人的需要本质上是社会性需要,而这种社会性需要归根到底是受人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决定,并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物质生产不仅决定着需要的内容和满足需要的方式,而且也决定着需要的增长和扩大。正是人的需要的这种客观性、必然性以及人对它的自觉性、超越性构成了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发展生产力的最深刻的内在根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