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关于主体性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在主体的实践存在方式方面,主体的认识建构方面,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化运动方面,都已经深入到了问题的深层。又如对主体性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主体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也进行了有创造性的探索。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探讨大多仍是局部的、某一层面的,还没有上升到对主体性的系统研究,因而主体性的整体内涵还未清楚地揭示出来。本文试图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主体性的各个层面,确定主体性的全维度存在。 主体之为主体,本身即是一个动态系统。主体性作为主体的性质也由此具有动态性、系统性。主体性这一动态系统有三个子系统或层面:主体的需要性、主体的精神性、主体的实践性。这三个层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促动而不可分割的,只有揭示出这三个层面的系统存在,才能揭示出主体性的全部。 一、主体性的起始层面——主体的需要性 主体性的第一个层面即起始层面是主体的需要性。人是需要性的存在,是匮乏性的存在。人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人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下去。人的需要是多维的。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作为最高物质存在物,人首先具有物质需要,即他必须吃喝住,以实现生命的新陈代谢。同时,人又是自然界演化的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的存在物即精神存在物,因而他又具有精神需要,如在意识方面有求知(好奇)的需要,在情感方面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在意志方面有自由的需要等等。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角度来看,人的需要又可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的吃喝睡的需要即首先是自然性需要,人的社会交往、社会结合的需要即是社会性需要。无论是人的物质需要还是人的精神需要,或者无论是人的自然性需要还是人的社会性需要,均表明人不是自身封闭无所外求的存在物,而是一种需要性因而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一种矛盾性存在物。需要即意味着人存在的矛盾,即需要在其自身层面上就已确立了需要的承担者与需要对象的关系结构。需要的承担者即是需要主体,需要所指向的对象即是需要客体,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结构在需要这一层面上开始建立起来了。毫无疑问,需要层面上所建立的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只是初步的,还有待展开和实现,但这种主客体矛盾关系的存在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结构既不是到了人以意识去认识对象的时候才产生,更不是到了人以物质手段去改造对象的时候才产生,而是在这一切之前即在人的需要层面上即已存在了,认识对象或改造对象的主客建构是以需要层面的主客建构为基础而展开和实现的。 对主体的需要本身或主体需要的主客体关系结构的分析表明,需要性是主体性的起点。需要性所标示的主体性是:主体必须超出自身去获取需要对象,这即意味着主体对自身当下存在的超越,意味着主体对自身当下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超越。一句话,在需要这一层面上,主体性就是主体的需要性,也即需要所要求的主体的超越性。因此,人一开始就是对象性存在物,就是主客关系中的存在物,就是主体性存在物。 无疑,人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有其需要,而人的需要正是从类人猿这种特殊动物的需要发展而来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人的需要与其他动物的需要具有共同之处。首先,从需要的种类看,二者都有吃喝等物质生理需要,而且二者的这些物质需要在根源上也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由生命新陈代谢矛盾所决定的。其次,从需要所形成的矛盾来看,人的需要和其他动物的需要所形成的矛盾都是需要机体和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因此在需要层面上,人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是对象性存在物。 但是,人的需要与其他动物的需要又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第一,从需要的种类来说,人不仅有吃喝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精神需要,有社会交往与结合的社会性需要,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而其他动物则至少没有人的一系列的高级精神需要(如求知、审美、自由的需要等),更没有或很少有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二,从需要所指向的具体对象来看,由于其他动物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所以其他动物需要的对象只能局限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现成存在物上,相反,由于人的需要存在于与人的精神、实践统一为一体的更高级的系统之中,因此,人的需要所指向的具体对象是随着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并不被动地受制于自然界的现成存在物上。第三,从需要的实现方式来看,其他动物主要是根据其本能和低级的动物意识并主要是通过其躯体的活动来实现它们的需要的,而人则是在对对象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中介性的工具对对象进行能动的改造而实现其需要的。这是人的需要与其他动物需要之间的一个根本区别。 以上关于人的需要和其他动物需要之间的共同之处与根本区别的分析,表明了动物与人在自然界生命演化过程中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序列,表明了人与其他动物既有进化史上的联系又有进化史上的区别。在主体性上,人与动物在进化史的联系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类人猿的进化所达到的动物生理与心理的基础和机制之上形成的。由于其他动物至少有吃喝等物质需要,甚至也有低级的意识和低级的情绪,因此,其他动物(类人猿更是如此)已经包含了形成主体性的萌芽,或者说已经具有前主体性的特征。同时,人与其他动物在进化史上的高级与低级的区别意味着其他动物还未真正形成主体之为主体的主体性,即使是类人猿也只是具有向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渡性特征或前主体性特征,只有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主体,只有存在于人这一高级系统中的需要才标示着主体性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