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给哲学带来了尖锐的挑战,使过去建构的传统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先天固有的缺陷明显地凸现出来,变得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哲学发端于人类对事物本质的永不满足的追问精神,是人类的一种深层次的需求,具有整合、反思、批判和超越功能,是其他任何知识和科学都不可替代的。因此,只要认清哲学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摆正哲学与科学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形而上之本性与干预现实之间的关系,哲学就会被重新定位,显示出独特的价值。这就要求现代中国哲学必须深刻地体现时代精神和特质,即必须作为一种时代哲学、主体哲学、人生哲学、实践哲学、理性哲学、世界哲学,才能映射出希望的光辉,获得美好的发展前景。 当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过渡,给哲学带来了尖锐的挑战。哲学是智慧之学,联想和预见是它的特长和本性。因此,哲学和哲学工作者应该冷静地分析现实,深沉地反省过去,坚定地面向未来,从而重新找到哲学的价值和定位。就是说,哲学的希望之光在于我们面对现实对哲学进行深入的反思,给出正确的定位,从而发现其新的时代精神和特质。 一、沉重的反思 计划经济倡导一种精神,即一切都是事先计划出来的,哲学也是如此。建国以来以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建立起来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没有完全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自身带有许多缺陷和不足。 1.初始的迷误。按照斯大林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界定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用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而把它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等等。不能说上述这个体系有什么不对,也不否认,其中相当多的内容,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确实包含着马克思的巨大的哲学贡献。但是,从主导方面来说,这不是马克思所主张的哲学,它更多地倒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现,没有超越旧哲学的樊篱。马克思根本不赞同这种旨在“解释世界”的旧哲学,他的划时代的伟大哲学创新就在于提出了以“改变世界”为中心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这种哲学不否认外部世界的优先地位,但它更强调“人的感性活动”,“对事物、现实、感性”不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强调实践就突出了作为实践主体和实践终极目的的人,于是,人的主体性及一系列主观要素,诸如主体的能力、追求、价值、情感、判断等等就在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一生很少谈及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问题,对他来说,它们只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的阶段性成果才值得珍视,至于要真正解决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运动规律问题,则有赖于具体实证科学的深入研究,远不是几个抽象的哲学信念或约定性的结论所能奏效的。马克思所瞩目的实践唯物主义旨在改变以往哲学轻视现实、鄙薄实践的弊端,把人的活动及其对世界的改造提到首位上来。但是马克思终生都没有来得及去详尽地展开他的哲学蓝图,他只是提供了新哲学的方向和思路,沿着这个方向和思路去发挥马克思的哲学构想,这正是他的后继者的使命。当代正在兴起的人的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发展哲学等就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种展开和挖掘。 可是传统的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后看,把人拉回到18世纪的水平,教给人一些常识性的有关世界本质的普泛结论,和人们的生活实际很少发生联系,缺少现实功用。所以,它没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出发,在初始起点上就走向迷误,最终没有走出旧哲学窠臼,这是导致它失落的重要根源。 2.政治化的误导。哲学本来远离经济基础,超越现实生活,是高高在上的纯粹思维的王国。在阶级社会中,它被赋予阶级性,并且往往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是历史的常规,但也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所特有的现象。按照马克思的原意,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消灭这种现象,把哲学从阶级和政治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使其真正成为自由的思想创造的园地。 可是过去在许多问题上把马克思的原意弄反了,明明是马克思反对和批判的现象,却误认为是他所主张的东西。以致推行哲学政治化,遏止了哲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诸如一分为二、斗争哲学等等都是为了特定的政治目的而抛出来的。另一方面又把哲学庸俗化,不断发动群众,全党全民学哲学,大批判,搞讲用,把哲学的水准人为地降低了。这样,给人们就造成了一种印象,即不论现实怎么变,哲学总是常有理,如此几个反复,哲学声誉就丧失殆尽了。 3.落后于时代。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开放的,不断地发展完善和改变自己的存在形态是哲学固有的特征。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指哲学要反映时代,指导时代,从时代的前进和发展中吸取营养,添充新内容。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论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兴起,国际关系和资本主义国内的阶级关系都出现了新的格局。当前和平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生产力迅速发展,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把中国推到了深刻激烈变革的前沿。伴随着这些变化,人们的生活理想、现实追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情操等也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现时代西方哲学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的内心世界需求的新的哲学思潮和派别。在历经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潮流之后,当前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作为对工业文明和科技理性负面效应的回响。与之相比,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停顿不前,未能及时地对时代的变化作出回应,继续保持原有的状况和形态。在上一世纪具体的实证科学知识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知识总汇式的万能的哲学体系还有其存在的理由,它可以为探索具体知识提供总体的指导,起到一种互补的作用。而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剧增的今天,许多具体的科学成果如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等已经抛开哲学,有可能依据自身的能力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哲学所担负的阐示世界普遍本质和规律的任务还有多大的必要?虽然综汇和整合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仍然存在,但已不可能以建构哲学体系的方式来进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哲学另辟蹊径,抛弃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追问,转向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高层次的深入研讨,从而使哲学走出传统的误区,实现了哲学形态的变革和转型。而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未能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实质性变化,因而它越来越显示其落后性,这是传统哲学走向衰落的时代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