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与有、实体与非实体

——中西哲学学术讲座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根友 武汉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从1994年9月美籍华人唐力权教授来大陆讲授他的“场有哲学”以来,不少院校和研究机构悄然兴起一股关于实体与非实体哲学比较研究的热潮。在这一学术研究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哲学系从1995年3月至5月,连续举办了七次学术茶座。集中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现将四个问题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中西哲学分野的标准——实体主义与非实体主义

       郭齐勇教授认为,非实体主义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性特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很难找出西方意义上的实体主义思想范式。他分别从儒、释、道三家的基本概念及其哲学精神出发,论证了中国哲学的非实体主义的特征。他认为,唐力权先生从他的根身性相学出发,用“活动作用”自身来解释中国哲学本体论,是很有特点的,但这与传统的本体论是有区别的。儒家的“心体”与“性体”,道家的“道体”,佛家的“佛体”,不能仅仅用“活动作用”涵括。天道流行之体是神秘、潜在、无穷的创造力本身。体用不二、变常不二、存有与活动统一,即现象即本体、即刹那即永恒,把超越界与现实界、本体界与现象界打通,是儒释道形上学的特点,其根本的路子是在天人同体、创化流衍、相待相关、相即相入中,贯穿形上与形下,统一理想境界与现实人生,体验人类存在的崇高感和生命的终极价值。中国哲学有本体论,但不是西方实体主义的本体论。

       针对郭齐勇的观点,邓晓芒教授、欧阳康教授同时提出,要将实体、本体的概念规范化,能否以此作为中西哲学比较的出发点,是有必要进行深入讨论的。肖中舟副教授认为,西方哲学史上也有非实体主义思想,如罗素、怀德海等人的思想。赵林副教授认为,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西哲学在最初的时候,是有相当大的类似性的,只是到“轴心时代”以后才有了很大的区别。不过,若从中世纪的“上帝”概念看,则郭教授从实体主义与非实体主义角度对中西哲学史的分疏是有道理的。

       邓晓芒就西方哲学史上的实体主义与非实体主义概念的内涵、演化历程发表看法:1、“非实体主义”不等于“反实体主义”,它和“实体主义”不可分割;“实体”决不是一个孤立的范畴,而是“实体——偶性”范畴,正如“原因”不是范畴,“因果”才是范畴一样;实体主义不等于“原子主义”;实体的基本含义是“一”,然后分化成“统一性和单一性”。2、伊奥尼亚无定形学派对“始基”(本根)的追求与中国“气本根”学说近似;唯一不同的是“火”的哲学的提出,使“自我定形的无定形者”成为能动的主体,由此发展出有定形(机械论、原子论)和自我定形(目的论、活力论)两派;3、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实体的意思是一切存在中“作为存在的存在”,在语言逻各斯中总是一个不能作宾语的主词,即个别实体第一实体。而这一实体其实是“关系”,即某种本质关系、能动的场或目的秩序。4、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关系学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正统;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则直到近代机械论自然科学才盛行起来。后经康德把牛顿实体观纳入主观先天形式(范畴),又复活了形式实体观,直到黑格尔。现代物理学对实体本质上的形式主义、关系主义,数学化和几何化(场有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的更高水平的回归。总之,西方实体主义不是不讲关系,而是建立在实体之上的关系;异化后,又消灭了个体实体,是场有论的。西方的场有论,有一种本质能动性,是内在的,可操作性、可以测量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即使被动的实体论,也不否定关系,而是以关系为前提的,是不可能脱离关系的。

       针对邓的观点,郭齐勇提出:1、中国哲学“天”、“道”、“性”、“命”都是宇宙生命流行的整体与过程,没有类似西方的“始基”、“始根”概念,“上帝”这一目的因、形式因在中国也没有。“壹”“一”在中国也不是“实体”、本根。2、中国哲学讲的宇宙动力、能动力量在哪里?在“道体”自身内蕴的阴阳刚柔相摩相荡,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力量交互感通、相反相成。太极的功能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哲学的实体观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实在论问题——互补多元实在论、整体实在论、穿越场境(context)的实在论

       以上三种实在论观点,是由陈晓平,王贵友、朱志方三位副教授提出的。

       陈晓平在题为《互补逻辑、辩证逻辑与关系实在论》的讲座中,肯定了关系实在论与其自己的互补逻辑系统Z的统一性时,又进一步将罗嘉昌先生的关系实在论从逻辑上给以自洽化。在陈氏看来,关系实在论有某种内在不一致性。因为,若按“无穷倒退”的方式说下去,将会导致“关系最终不能被称之为实在的”,就不能说“某某是实在的”,而只能说“相对于某某关系,某某是实在的”。这样,就“关系”本身而言,它是否实在也就取决于它所相对的更高层次的关系而言了。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实在观:即“互补多元实在论”。在这种态度下,“关系实在论只是诸多实在论——诸如个体实在论、场能实在论”等的一员,它们之间都是平等的,相对的和互补的。

       整体实在论,是王贵友在题为《场有哲学与整体实在论》讲座中提出的。他认为:整体实在论与当代科学思想紧密相关。其科学基础之一便是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量子场论与玻的隐序理论。粒子相互作用及其产生、消失的中介条件——场的整体实在性,乃为一种更基本的实在。其科学基础之二是系统科学与自组织理论的兴起。系统的整体性、全息相关性,结构功能性及其层次背景、系统的稳定性、超稳态、失稳与自组织特征,相对相关性及其造化流行的特点,为整体实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整体实在论是指实物与场、关系与活动作用、物质、能量与信息的等同性,它们统一于整体系统之中。现代科学所体现的实在论与形上学的实体概念,大致有三种可能关系:自然系统、人类社会与人工系统的同形同构性与演进关系;自然——人类系统、人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协同关系;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以及人的生命活动的实在性的统一关系。简言之,系的整体实在性比抽象的物质、理念更加实在。哲学的实体概念不应与科学的实体概念相违背;哲学的实在概念不应与人的存在实在相矛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