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人类的发展以需要为根本动力而处于一种由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无限转化过程之中。若把人类的现实视为植根于人的需要本质而发生的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和相互转化在人那里所达到的主体化、手段化和对象化新形式,则人的潜能就是这“三化”通过本身的特殊机制而标示出来的、带有一种强烈必然趋势性的可能性。整个人类的发展,就是以“需要——潜能——现实”这样一种整体化的演进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境界推进的。 关键词 人的需要 可能性 现实性 潜能 主体化 手段化 对象化 笔者曾在几篇论文中,初步阐述了人类潜能在跨学科意义上的基本含义及其与自然生物因素和社会后成作用的基本关系。①那么,隐藏在这些关系背后的人类潜能的具体生成机制、表现形式、运动规律以及本质特征等等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以哲学解析的方法来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 这一角度,就是既借鉴智能哲学的研究方式,又超越其只将人类智能视为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转化运动在人那里所达到的一种新形式②的局限,把主体人的已有发展水平的方方面面——自然生理结构的、社会后成结构的、主观精神结构的、智能系统结构的等等,都视为大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演化运动在人那里所达到的一种新形式,从而到这一“现实”所标示的那无数可能性之中去寻找人类潜能的踪迹。 一、潜能与需要,可能和现实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进程来看,存在一个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态问题;又由于对人类潜能的探索和研究,目的在于不断克服和超越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困境,为未来的发展寻找新的动因,这决定了人的潜能问题在时间的取向上是立足现实而面对将来的。如此,人的发展的“现实”问题成为首先要涉及的基本范畴。还因为人的现实是一个源于人的“需要”而产生“可能”,再由“可能”经过适当的转化而成的结果,于是“需要”和“可能”也成为必须涉及的两范畴。另外,可能到现实的转化和现实本身的存在,都是离不开必然性的,所以“必然性”同样要有所涉及。 1.需要和人的需要 所谓需要,即“生物体、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③也就是一个生命化系统对外部条件所保持的摄取和交换状态,是有机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无机物由于不存在对外部条件的定向选择,所以不发生需要问题。 在所有生物体的需要中,人的需要(或称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最为高级和复杂的需要。它指的是由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长期演化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类主体为保持和优化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特有运动方式,而对其他物质、能量和信息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这是人类维系自身开放社会系统保存与进化的根本性和原初性动力。 人的需要超越了一般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本能层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形成和发展到对实践对象、实践手段(主要是工具)、实践动力、实践产品(物质成果、知识经验、科学艺术等)等等的物质能量需要和精神信息需要。因为,社会运动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它必须随时对外界保持一种开放的摄取状态,与外部世界进行广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非此不能存在、发展和进化。然而社会又是人的社会,人是它的基本元素。社会系统就是依靠人自己对物质、能量和信息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巨大力量来维系的。这是一种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丰富和复杂状态,亦即人类发展的根本要求。 唯其如此,才有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类的“需要”和“创造”视为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需要——创造”统一体。从而揭示出人类“由自己的需要驱动自己的创造,用自己的创造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最高本质”。这是深藏于人类的一切问题之中并从根本上支配它们的真正的“基因”和“以太”。人类因为具有这种特殊的因素才构成了人类社会,才创造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得以发展的动力。④ 人的需要是人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存在的客观要求,是这一历史进程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而提出的某种任务。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⑤亦即,在人的发展的总体历史进程中,人对任何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需求都必须以现有条件为基础。这表明需要的内容是客观的,带有客观必然性。但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最终是要通过动机指向目的的,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这表明了需要的形式是主观的,乃客观的需求在人的心智中的主观反映。此二者本该是统一的,但由于受到源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就出现了统一程度高低的问题。又由于主观需要指向目的,客观需要又与客观可能性相统一,所以主客观需要的矛盾最终就表现为主观需求与客观可能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克服就是需要的满足或者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如此,我们的思维程序中出现了“可能”和“现实”这对基本范畴。 2.可能性与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