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个人从自己出发的活动”,①是指个人(包括小集体)②直接依据自己的生产条件和特殊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主要是生产实践活动。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总是强调一切直接从国家出发,所以,个人从自己出发的活动便被视作不道德的行为。久而久之,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强烈的印象:个人从自己出发就是个人主义。本文依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对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一 个人“从自己出发”是个人主义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个人”有一科学的认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创立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都把“个人”理解为单个的个体,他们撇开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撇开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结果便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如食欲、性欲和防卫本能,理智、意志和感情,等等)。从这种所谓的“人的本质”出发,资产阶级思想家很自然地要采取个人主义的伦理原则,并把从个人出发与个人主义等同起来。马克思曾说:把个人看作由自然造成的,而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这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时代所共有的错误。③ 那么,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个人”的呢?应该说,马克思对“个人”的理解也是有一个过程的。莱茵报时期,他曾受黑格尔的影响,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并从这一观点出发去理解他当时最关心的国家和法的问题。但是,这种本末倒置的考察方法以及由此造成的矛盾和苦恼,很快地促使马克思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加上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开始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探求对国家和法的问题的理解。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逐渐认识到社会活动的意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与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与动物相互区别的根本属性,从而使他在科学地理解“个人”的道路上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是不够的,劳动实际上只是与动物相区别的“人的一般本性”,而对于每个时代中不同的人的本性和“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来说,它就成为抽象的本质了。要想克服这种“抽象性”,就必须进一步研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抓住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 到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现实性”,一是指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二是指在确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现实基础上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只要从这两方面去观察人,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个人的思想行为的确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个人的本质也就不同;社会关系的性质变了,个人的本质迟早也要随之改变。正如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发挥的那样:“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④ 通过以上过程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人本质上是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从自己出发,实际上是从个人所处的生产的社会关系出发。怎能把个人所处的生产的社会关系与个人主义直接等同起来呢?其实,个人主义只是在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不一致关系时的一种伦理态度,只有当个人在利益上与社会集体发生冲突时,那种只顾个人,不顾集体甚至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才是我们所说的个人主义。个人从自己出发,当然要与其他个人,乃至社会集体发生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人们也不可避免地要选择这样或那样的道德原则。但是,出发点毕竟不同于某种道德原则,我们不能因为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就忽略了其间的差别。同时,个人从自己出发除了与社会集体发生不一致的关系外,还有一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社会集体是基本一致的关系),在不一致的关系中,人们除了采取个人主义的道德原则外,还有可能采取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等等。人们之所以把个人从自己出发与个人主义直接等同起来,恐怕是以下面的思想为前提的,即个人都是单个的孤立的自然实体,个人有着被自然预先规定的,并且永远不变的需要,这种需要不包含任何超出个人范围的社会内容……。显然,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二 个人从自己出发的活动有着其历史上的必然性。首先,个人从自己出发的活动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物质关系决定的。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从事生产,而只有在社会联系中,人们才能进行生产。马克思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⑤后来,随着生产力、交换和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独立性越来越大了,与之相应,人们进行生产的基本单位也就越来越小了,以致于到了近代(十八世纪),终于形成了具有很大独立性的进行生产的社会基本单位——个人,但这种具有很大独立性的个人正是立足于发达的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生产力、交换和分工既然造成了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利益的社会个人,同时也就造成了这些个人从自己出发进行生产活动的社会关系。反之亦然。其次,这种个人从自己出发的社会关系一经形成,那它对每一代人来说,就成了必须首先承受下来的历史前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便成了他一生下来就面临着的客观现实。他必须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去思想去行动。当他实际上这样做的时候,他也就实现着,并且不断地再生着个人的本质。所以马克思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但由于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正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他们是以他们曾是的样子而交往的,他们是如他们曾是的样子而‘从自己’出发的,至于他们曾是什么样子的‘人生观’,则是无所谓的。”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