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作 者:

作者简介:
石宗明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

原文出处:
岭南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和呈群体化趋势。恩格斯曾用数学的方式表达了科学发展的加速度,他说,科学的发展则同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几何级数发展的。由于不断的积累,使在前人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规律性。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推测,人类科学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1倍,70年代每5年增加1倍;目前有的专家估计每3年增加1倍。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大量涌现,本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10年中的科技成果比以往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仅仅在宇宙空间技术领域中,就出现一万二千多种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产品与新工艺。现在全世界每天大约发表1.3-1.4万篇科技论文;4万篇文献,登记800-900件发明创造专利,出版330种科技图书。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1倍。这些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致使有人将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的科学的迅速发展称之为“知识大爆炸”。战后,科技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美国是每10年翻一番,西欧发达国家是每15年翻一番。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已达5000万人。预计未来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说明丰富多彩的创造性科学劳动,将在21世纪普遍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

       过去的技术革命是建立在单项或少数新技术的基础上,这次则是在多数和综合性新技术基础上的从大陆到海洋、从地球到天空的各个学科领域的新技术革命,从而带来了众多产业部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大缩短。例如,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18世纪前平均为70年,19世纪为14-70年,20世纪上半叶为20年,战后缩短为7年,现在一般为5-1年。例如,1928年发明尼龙到1939年完成商业产品,花了11年时间,而1954年发明聚丙稀到商业生产不到3年。特别是在任务紧迫的情况下,从应用研究、乃至工程设计、工程技术试制一系列工作,往往同时并进,科研人员也直接参加设计试制工作,从而缩短了整个过程。美国战时搞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由于战争的需要,不到4年就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集成电路从无到有仅用了2年,激光器仅用了1年的时间。与此相适应,新技术、新产品的老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老化周期不断缩短。20世纪初为40年,50年代为15年,70年代为8-9年,80年代以来更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大约5-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成本降低10倍、体积缩小10倍。从1973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微处理机到80年代初期已更换了四代。据统计,最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工业新技术,到今天已有32%已经过时;而在电子技术领域中这一比率高达50%。以晶体管为例,1947年,晶体管研制成功,60年代初,在电子技术领域中开始推广应用晶体管,实现了电子设备的晶体化;1960年美国生产的晶体管中,大约有70%是用在导弹、计算机和通讯设备方面;1969年,美国的厂有的已不再使用晶体管,晶体管在导弹、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领域已经显得陈旧过时了。

       (3)生产、技术、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生产、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循环,即生产→技术→科学和科学→技术→生产。在本世纪以前,突出的是第一个循环,即主要是生产推动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在当代,生产、技术、科学的互相作用机制已完全逆转过来。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往往是由大批科学家通过对自然界的深入研究并有目的地应用于生产领域而创造出来的。现代自然科学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基本粒子理论、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信息论等,都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如运用相对论及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和发展了核技术,促进了原子能在军事、航运、发电等方面的应用;运用光量子理论创造了激光技术,建立了激光产业;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新成就,发展起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等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这种强烈的超前性,决定了它的第一生产力地位。

       (4)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向着高度知识密集型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作为二百年前产业革命时期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纺织业,以及后来代之而起的钢铁、汽车、造船和建筑业等,现在已越来越成为“夕阳工业”,逐步退居于次要地位。目前,日、美、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少传统工业已实现了自动化。与此同时,电子工业、信息工业、核工业、宇航工业、新材料工业、生物技术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部门则如旭日东升,迅速发展成为“朝阳工业”。“朝阳工业”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人均劳动生产率也高。许多发达国家的“朝阳工业”产值已在国民经济中跃居前茅。

       从整个社会生产来看,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劳动力则由前者向后者移动。据统计,16个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员就业总数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38.7%上升到1979年的56.5%。以美国为例,职员人数最多,其次是工人,再次是农民。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美国农民占劳动力的三分之一,而现在只大约占2%。目前,美国只有13%的劳动力在从事制造业。从事信息(第四产业)的人员,1950年只有17%,而今已超过60%。人口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文化发展的水平。人口流向第三、第四产业,标志着这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科学技术进步。

       (5)脑力劳动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显著变化。几千年来,人的体力变化不大,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成就却象奇迹一般发展。这充分说明,劳动者素质即科学文化水平、生产技术水平高低是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首要因素。而劳动者素质高低,又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可以把“体力型”、“经验型”劳动者变为“科技智力型”劳动者,增强他们认识、改造、管理、征服、利用自然的能力,为社会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新的科技革命发明了可以取代人脑的技术成果——电脑,这使得人脑得以延伸和扩展。机器人、智能机器的出现和应用,出现了劳动者和电脑的新的劳动者结构。据统计,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值,在机械化初期为9∶1,机械化中期为6∶4,自动化时期为1∶9。1960年美国从事脑力劳动的所谓“白领工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3%,1983年增至73%。从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看,智能科技的发展将使劳动力结构向非体力的智能化演变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明显。这就要求所有的劳动者都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养,成为既能从事研究开发,又能从事实际操作;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