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或生产方式下,由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的活动不断随机组合着的具有运动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的一种社会共同活动方式。其中,物质生产活动是基础;精神生产活动是关键;人的生产的活动是核心。教育是“生产人”的活动过程。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教育水平,实际上是其生产力水平的象征和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无休止的矛盾运动过程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 生产力 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 人的生产 教育 一、生产力定义 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理论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莫大误解。考察和研究生产力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紧紧围绕而不是脱离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或生产过程来进行。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包括三个方面: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的生产(或称“生产人”)的活动。“……不应该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做是三个不同阶段,而应看做是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③不难看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生产力定义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功能性特征。作为体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或社会生产方式特点的社会生产力,是由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生产的活动组合而成的一种“合力”,不仅具有客观的物质力量,也蕴含着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力量和人的生产——社会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作为社会的人的社会整体精神力量;不仅具有征服、改造大自然的功能,还具有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包括个体)的功能。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把生产力片面地看成是单纯的物质力量,只承认生产力是征服、改造大自然的力量,也就自然把人类创造理论、文化、艺术、科学和技术等精神生产活动和“生产人”的教育活动从生产力范畴排除出去而纳入了上层建筑范畴之中。这就一方面从理论上肢解了生产力系统,一方面从实践上破坏了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从根本上否定了生产力在最初形成过程中的伟大成果——劳动创造了人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事实(因为人类单纯依靠物质生产和物质力量是不可能进化的)。尤其是作为“生产人”的教育活动,在生产力系统中本来居于核心位置,结果却被纳入了上层建筑范畴,并排在了上层建筑的末位,使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生产投入和社会地位,教师职业也因此失去了昔日的“灵光”和尊严,不再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这是极大的失误!前苏联和原东欧国家,生产力之所以不能得到协调发展并导致政局不稳,都与教育的长期失误有很大关系。因此,全面认识生产力的功能,是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误区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2.随机组合性特征。生产力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复杂的主观因素下运行的。战争、自然灾害、重大的政治事件、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失误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社会生产力系统随时产生各种冲击或破坏。生产力系统既是在连续不断地运行之中,又随时处在新的组合或待组合状态之中。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来自自然环境、政治环境、资金环境、科学技术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资源流动等方面千变万化的信息都在随时注入或影响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力的随机组合性特征愈来愈强。认识和评估生产力系统中大大小小的子系统的随机组合能力——自组织性,会促使生产力不断从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状态的过程实现良性循环。但应当看到,尽管生产力具有随机组合性的特点,生产力三个方面各自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变的。这就是:1)物质生产活动是前提和基础。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行等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离开物质生产活动,人类就一刻也不能生存;2)精神生产活动是关键。人类要不断进化,就必须在继承前人创造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否则,人类社会就会永远处在低级循环状态之中,甚至倒退回去。人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精神生产方面,即不但表现在理论思维、道德艺术、科学技术等成果上,人们在生产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过程中,还同时生产了与生产力密切相关的生产关系和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3)人的生产的活动是核心。这是因为,人不但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始终处在生产活动的主体位置,而且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改变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类得以生存和不断进化服务的。因此,在生产力概念中,必须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这三个方面,否则,就违背了生产力的基本组合特征,不符合生产力的基本属性。 3.动态性特征。生产力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连续的非稳态系统,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既有宏观上的规律性,又有微观上的随机性;既具有整体上的可调控性,又具有局部的和微观上的不可调控性;既可能协调地向前发展,又可能失调而往后倒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产力的运行过程始终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方面和这三个基本方面各自所包含的要素,无论从数量和质量方面看,还是从各种因素随机组合的时机、方式来看,都处在经常的不断变化之中。在动态中实现暂时的平衡和在众多的暂时平衡中实现相对的动态平衡,是生产力运行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