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基础应该包括生产力”的观点,已有论者提出。笔者拟以新的视角,从八个方面论证,经济基础不但应包括生产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而且首先应是生产力。 一、从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直接作用看,经济基础首先应是生产力 “要对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作科学的解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座建筑物,分析什么是社会的基础,什么是社会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正是用这个比喻制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二者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等范畴,用以表达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的。”(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294页,以下简称李本) 的确如此。马克思把整个社会形态比喻成一座建筑物,从而才制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范畴。“整个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而我们在探究这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时,竟将生产力置之度外,这岂不是滑天之大稽吗? 整个社会结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之上的,因而生产力也就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地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的最重要的首当其冲的基础。 首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物质装备和作用的大小;上层建筑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各种制度、设施等物质手段,才能表现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而这些物质手段的状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能和作用的大小,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直接决定的。 其次,生产力及其所提供的物质财富的状况,也对人们的政治、道德观念发生直接作用,因而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政治局面。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所接受或容忍,必然受到生产力及其所提供的物质财富状况的影响。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规定和影响着国家的有关政策。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机构设置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参看张绍龄:《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直接作用》,《淮北煤师院学报》,1987.3) 二、从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看,经济基础首先应是生产力 按照传统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但是,单纯的生产关系能决定这一切吗?不能! 首先,单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能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但上层建筑并不单是国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李本第298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可以决定政治、法律观点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的产生,但它不能完全决定包括哲学、宗教、艺术、社会心理等在内的庞大的思想上层建筑的全部体系的产生(设施的产生从物质形态看,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能决定全部上层建筑体系产生的是全部生产关系及其支撑物生产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愿望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发展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 其次,单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能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一个社会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难道仅仅“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就能决定吗?不能!如果能决定的话,我们只要变革生产关系,共产主义就到来了,还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干什么?还干嘛要继续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国后一次次切肤之痛的教训证明了生产关系不能单独决定社会性质。如果可以说“正如现代工具制约着资本主义社会一样,蒙昧人的工具也制着他们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169页),那么,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认为,正如蒙昧人的工具(生产力)决定着他们的社会一样,我们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也决定着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层建筑的性质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而不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可以直接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决定由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但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思想上层建筑,是由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从根本上看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最后,生产关系根本不能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我们难以设想,有哪一个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会把为自己服务,当自己保镖的上层建筑变革掉。相反,总是生产力主体——劳动者阶级以社会革命的方式夺取了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之后,才以国家政权的强力来变革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恰恰相反,是上层建筑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变革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封建社会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这样。 总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是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只有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经济基础,才能真正全面地、最终地决定上层建筑。 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抛弃内容而把形式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显然是不可取的 毫无疑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列宁全集》第38卷第89页)。现在,形式被迫离开内容单独支撑庞大的上层建筑,它力不从心,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这就难怪以往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常被人们责难、质疑,难以应对了。 四、从语义学的观点看,很难设想,一个社会离开了生产还能有什么形态 按传统观点,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统一的社会形态是不包括生产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