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主要精神就是阶级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学说。还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主要精神就是经济建设,实现四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建设的学说。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革命是为了建设,建设是更深刻的革命,而贯彻始终的东西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②。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革命加建设的科学,是最注重生产力的科学。这一点已为整个20世纪的历史所证实。 一、生产力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正因为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生产力,社会历史观才第一次成为科学。可以说没有生产力学说,就没有唯物史观的产生;离开生产力学说,唯物史观也就失去了其得以确立的基本依据。 统观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生产力学说的基础和核心地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力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生产力学说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第三,生产力学说揭示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根源;第四,生产力学说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可见,生产力学说是唯物史观其他理论得以确立的基本依据,其他理论原理则是根据这一学说所作的展开和补充,整个唯物史观就是围绕着生产力学说这一核心所形成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而无论是承认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作用,还是揭示社会革命的根源、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最终都是为了论证说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都要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可见,解决和发展生产力是唯物史观的中心之论、本质之论。而唯物史观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故此生产力学说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必然逻辑地成为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中心之论、本质之论。 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建设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从其诞生之时,就既具有革命的功能,又具有建设的功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研究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所形成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的科学;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所形成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的科学。革命的科学和建设的科学是内在统一的,这种内在统一的基础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为革命是为了建设,解放生产力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建设是更深刻的革命,“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③社会主义要建设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的崭新的社会,就这意义可以说,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是更深刻的革命。当然,革命和建设毕竟不是一回事,推翻旧社会与建设新社会毕竟是性质不同的事。这种时代的不同、历史任务的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作为革命的科学和作为建设的科学得到了分步的大发展,并且是由革命的科学发展为建设的科学,也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其后继者们注重生产力的视角也不尽相同。历史已证明,“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从革命的科学,发展为不但是革命的科学而是建设的科学”④,这是一个历史地逻辑地发展过程。 二、本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处于战争与革命的高潮时代,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明显地显现出来,这样,在资本主义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在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上有可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列宁正确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审时度势,果断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内实现的著名论断,率先领导并取得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成了现实。在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列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斯大林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⑤应该说,列宁关于国家学说,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等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科学的巨大发展。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列宁主义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那些地方发展了呢?一,在世界观,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发展了它;二,在革命的理论、革命的策略方面,特别是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等问题上发展了它”⑥。 然而,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科学的同时,并没有忽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相反,对革命学说的大发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基础上的。列宁在论证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时,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研究革命的条件、建设的基础。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⑦,并且强调:为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支持地主式的资产阶级演进,而应该支持农民式的资产阶级演进”⑧,因为前一种演进“使生产力发展速度慢到最低水平”,后一种演进则使生产力尽快地发展,使农民群众能获得最好的(在商品生产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生活条件”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并根据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把俄国正在着手建设的社会主义叫做“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他甚至还说,“从物质、经济、生产意义上讲来,我们还没有走上社会主义的‘入口’”⑩。因此,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11),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他在检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就指出,不能“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12)。于是,到1921年,列宁决定结束实行了两年多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立即转向“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核心,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国家的主要任务,强调只有尽快发展生产力,恢复和振兴工农业,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可见列宁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学说,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