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提出 自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关于真理问题的研究已有相当进展。为了推动研究更加深入,现在,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这就是:哲学应当怎样去探讨真理的问题,或者说,哲学应当探究的究竟是何种真理问题?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在我看来,是因为它直接关联着对于人类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即人们不懈地追求真理,究竟是在追求着什么、要去追求什么? 在以往的哲学中,我们的目光主要盯在科学认知真理上面,仅限于从认识论去谈论真理,而且把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真理性归结为主体对客体本性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仅祗强调主观应该符合客观的单面关系。这个方面当然也是需要的。主观对客观本就有着肯定性的关系。正确反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也是人类活动获得成功的必备的前提和条件。然而问题是,哲学探讨的真理问题是否应该仅仅限制于认知性的科学真理,科学认知真理能否认作就是人类活动追求的最高真理?更进一步说,人类孜孜以求真理,为真理前赴后继、奋斗牺牲,难道就是仅仅为的认同客体、符合客观、适应外部世界、实现客观本性,此外还有没有更高追求的真理目标?或者换一种方式说,符合于外界对象,是否可以认为就是人类理性活动的最高本质、唯一功能和终极目标? 当着思想局限于狭隘的理论范围之时,对这里所提的问题我们可能会感到很怪异;而一旦回到现实生活的广阔天地,我相信我们就会立即体验到,原来哲学理论所论说的那种真理实在太过狭小、不敷现实使用,很难反映出生活的真实。而这点,在我看来,或许就是我们的哲学理论远离了生活、因而也为生活所冷落的一个重要表现和原因。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真理”通常既是一个很神圣的字眼儿,同时又是运用得十分广泛和普遍的概念。它并不是只有一种涵义。人们经常是在不同的意义上去运用真理一词,这里既包括认知性的真理,也包括其他意义上的真理。因此可以说,在生活中事实上存在着不同的真理概念,它反映了现实的人们是具有多方面的不同追求的。 真理,如果从它的普泛而非学理的意义说,无非就是指真实之理或实在存在之义。在这里,真实是与虚假相对待的,实在是与虚幻相对待的。有真实是因为有虚假;有了真实与虚假,就需要去分辨真假,于是产生出求真的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真假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观念活动问题。理性和观念有着真假的分别,这没有疑问;对象和存在,甚至人的生活本身也同样都有真假、实幻的区别问题。人们在现实活动中,经常会把假存在当作真存在去对待,把假对象当作真对象去处理,拿假问题当作真问题去进行争论。当然也会把真的当作了假的。生活亦如此。人们正在过着的生活,不一定就是真实的生活。人们往往不得不去过着一种虚假的生活,而且经常把它当作了真实生活,或者把真实生活看成虚假的生活。这只要想想某些官场和商场逢场作戏的生活,再想想“文化大革命”那些年代神话般的生活状况,就会理解这里说的一切。这类真假问题也需要去分辨。辨别这类真假的意义决不亚于辨别真假观念的意义,甚至应该认为更加重要、更有意义(虽然这两类真假问题经常是联结在一起的,却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 事情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样的“真”存在于何处,它究竟是个什么?显然,这只能是对人而言的真、为人而有的真。这样的真既不可能存在于人们生活之外的世界里,也不可能仅与客体相关而与人的主体状态无关。人们通常所说求真、讲真、叫真,以及“要为真理而奋斗终生”这些话,决不仅仅是要使自己去适应或符合于外在的客观、客体和对象的意思,它们具有的内涵明显都超出了科学认知真理的那种意义。一种需要并值得人们为之奋斗终生、甚至不惜贡献生命而去争取的真理,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目标,其中必然体现着人们的某种理想和追求,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莫大的美好期望。这样的真理,只能属于人自身创造本性的实现,不可能仅仅是回到事物已有的预先规定。 从这种观点去理解人的“理性”,我们会同样地看到,它的本质也不是仅仅趋同于客体、仅仅符合于客观的对象。人们需要认知客体,是为了超越客体;人们需要反映客观,是为了突破客观。理性的本质应该说是双重性的,它对对象的肯定性关系只是作为环节而蕴涵于对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中的。引导人们突破物的局限,超越自然规定的限制,在人和物之间建立起以人为主导的统一联系,这才是人们所以需要理性和理性应当发挥的真正的和基本的功能。理性与对象的统一关系,从这一意义说就不会是单面的符合关系,必然是双向的互适关系。即使就单纯认知性的“反映真理”来说,例如科学总结出的规律和原理,它也不只是单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内容,其中也已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内容,那种所谓的客观性,只能是为人而存在、为人所有的客观性。所以当科学把事物的本性转化成为理性特有的普遍性的形式,这就意味着使它超越了事物的客观存在,突显了事物对人而有的意义,并在事物和事物、事物和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可由人支配和运用的联系,人们通过这一中介就能创造出自然界本来没有的存在。理性的这一本性,以往的某些哲学家已经意识到了,在他们关于理性的理论中,已不再局限于认知理性、理论理性的传统观念,同时还提出并研究了实践理性、价值理性、审美理性等范畴;即使单就理论理性而言,也不再理解为单纯表象客体,而是加进了某种先验的成分和内容,这部分称为先验理性。康德就是这类哲学家的突出代表。 这就是人的现实生活和实际活动向我们昭示的情况。哲学本是来自于生活的,理应去表现生活、理解生活、说明生活、批判生活、引导生活。哲学的真理论是教人分辨真假、追求真理的专门性理论,它应当具有宽广的视野和高超的意境,全面去表现生活中的求真活动,不仅要说明实然性的、手段性的、理论性的真理活动,也应说明应然性的、目的性的、实践性的真理追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不能够也不应该把自己的视野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真理的问题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