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观:来自过渡社会实践的理论思考

作者简介:
姜月忠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刘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 郝建国 内蒙古土默特中学

原文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正处于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代,社会实践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的变化。错综复杂的实践发展引起人们是非观念(即真理观)的变化。过去一向界线分明的是非问题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实践,引导人们从这个令人困惑的主观世界中解脱出来,成为变革时代理论家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真理发展过程中辩证地统一着的两个方面,真理反映了客观实际,因此具有绝对性。同时真理又是发展的、有条件的,因而具有相对性。各个发展阶段中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认识相对真理,而逐渐接近绝对真理,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以真理的绝对性来否定真理的相对性。例如,如何认识和评价现在的对公有经济的改革和50年代的对私有经济的改造?单从逻辑上讲,指导这两种社会行为的理论似乎是互相对立、前后矛盾的。但历史地看,现在的对公有经济的改革与40年前的对私有经济的改造有着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联系。建国初期,在国外敌对势力封锁、国内阶级矛盾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为巩固新生政权,共产党实行对私有经济的改造已成为必然的历史任务,尽管在这一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偏差。而今天通过对公有经济的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也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历史的必然选择。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较之于计划经济更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四十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人头脑中的认识确是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即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一定的理论是在一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适应一定时期的实践的。在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对改革的性质、目标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认识过程。有的同志以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来否定改革之初实行的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否定双轨体制改革的实践。我们认为,改革理论的完善过程正象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我们绝不能以今天成人的成熟思考来否定和嘲笑当初孩童时代的幼稚的认识,同时我们也不能认为今天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已经到了不能再完善、再发展的程度。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永远是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的。

      

      二、真理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才能使主观和客观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因而只有现实的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理论只有被人所掌握才能进入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理论仅是实践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真理要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需要有一定的现实的条件和力量;即不但要凭自身的威力,而且需要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和宣传教育的力量的支持。首先,人们的经济利益对真理是否能够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页)。其次,政治权力也对真理能否实现有着重要作用。在中世纪的强大封建专制政治权力的压迫之下,科学真理实现的比率和程度都很低,时间也较晚。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长官的意志和决定比科学家们的科学论证更有权威性的现象,权力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往往比真理更强硬。第三,宣传、教育的力量,价值观念的力量,也是真理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强大的宣传工具,有力的科学教育,可以使真理掌握群众,通过人们的活动使理论转化为现实。在当前中国改革中经济学家提出的反映现实的正确改革方案,如果只有少数政治精英人士或理论界专家能够理解和支持,而全国广大群众却不能理解和支持,在实践中另搞一套,那么这一只有少数人拥有的真理就不能被人民大众所认同和接受,变成正确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的真理。因此,科学要想转化成社会生产力,一方面必须强化科普和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改革政治体制和完善法制,疏通科学到实践的转化途径,把少数科学家头脑中的认识真理变成亿万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力量。另一方面要使科学技术本土化,适应国情和区情。对自然科学技术来说,不能一味贪大求洋,而应选择先进而又适用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科学来说,不能过分追求理论的先进性、完美性和规范性,而更应考虑现行政治体制下的可行性或可操作性问题。有时甚至需要在科学理论与现实体制之间寻求某种妥协,以求得科学理论在决策实践中得以贯彻实施。

      

      三、真理的普遍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揭示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认识,但是是否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真理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适合各地情况的共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改革模式。一般真理适用于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必须经过修正才能形成能指导和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适于实践的正确认识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真理必须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例如,综观搞活企业的不同途径,有的通过启用能人,有的通过改进管理,有的通过技术改造,有的通过调动工人积极性、实行民主管理,有的通过制度创新;在企业改革中,有的通过承包制,有的通过股份制,有的通过租赁,还有的通过拍卖方式等等。但这些适应某些企业情况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很难在其他条件不同的企业照搬套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一样,尽管一般而言,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但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行之有效的许多经济政治制度和政策在计划经济的中国却不能推行,在中国东部成功的市场化改革办法在西部却难以见成效。当然也不能以真理的具体性来否定和代替真理的普遍性,二者应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真理的文化表达形式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一种正确认识,真理必须通过一定的文化概念才能表达出来。例如市场化改革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进行。但回顾前几年的改革历程,为了这一原则,什么改革方案和措施的出台都必须先问一声姓“社”还是姓“资”,都要与资本主义划清界线。农村改革实行分田到户是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工厂实行租赁制和股份制也是社会主义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特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城乡私人或是数人集资建立的私营企业、合作企业都冠之以社会主义“集体企业或全民企业”,以使其获得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优惠。这种扭曲的文化概念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实事求是地对科学理论的探讨。邓小平南巡讲话才使人们思想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三个有利于”的改革开放思想使中国意识形态走出了姓“资”姓“社”的纠缠的怪圈。人们可以勇往直前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科学真理了。

       真理是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来表达的,即使说同一句话,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包含的意识信息也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句话笼统来说,它无疑是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的客观真理。但具体来说也有不同观点,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理解。中国传统保守派人士认为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坚持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平均分配,改革仅是对传统产品经济体制的改良和修补;激进派观点认为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坚持政治民主化、资本社会化、社会法制化、经济运行市场化。稳健派人士认为,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关键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要协调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经济和政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了增进多数人生活福利,要全方位地推进新旧体制的稳步转轨。因此,要使科学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方案在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推行下去,必须根据文化国情,选择恰当适宜的提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