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决策认识的可行性限域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决策认识是具有决断能力的主体为指导行将进行的实践活动,在观念中对未来实践的目标、方法、手段、结果所作的超前设计和决定,它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相对独立的最高阶段。

       决策认识的可行性限域是指决策认识主体要合理地进行决策认识所必须切实把握的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合理的决策认识只有建立在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在决策认识论意义上,“可行性”可以界定为决策认识成果——实践理念指导自己的主体在诸种约束条件下成功地进行实践的性质。现在流行的许多决策科学著作,不约而同地把“可行性”解释为“做到或实现的可能性”,或者把它看作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中间环节。决策认识的实践可能性是决策认识中蕴含着的、还未实现的内在的、本质的方面,它是由其根据——合理性所决定的,它虽然表明了可以实施、实践的一般趋势,但没有规定其实现的具体条件,还是一种潜在的实践可能性。决策认识成果要把其内在根据实现出来,发展成为实践现实性,就必须具备各种必要的条件。当决策认识成果的内在根据和诸种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时候,就表现为可行性,即具有现实性的实践可能性。这里讲的诸种条件包括决定条件和约束条件两类。决定条件是实现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的有利条件,它对决策认识成果的实现起着决定作用。约束条件是指限定决策认识成果成功地付诸实践的边界条件,如果取消或者改变了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可以顺利地实现。边界条件原是数学概念;意指微分方程讨论中未知函数在边界所满足的条件,后引伸为决策认识可行性的极限条件。决策认识成果——实践理念在这些极限条件所限定的范围内是可行的,超出这个范围便是不可行的。所以,从实质上说,决策认识成果的可行性就是决策认识成果实践的条件性。当我们这样认识问题的时候,似乎会陷入塔·柯塔宾斯基所揭示的“计划可行性悖论”,即一项决策认识成果在其付诸实施之前应当核实其可行性,然而,一项决策认识成果的可行性的确凿证据又是该项决策认识成果实践的完成。正如塔·柯塔宾斯基所说:“如果要完全理性地接受某一计划的话,那么,一切被此计划所预定的行动都应该在此计划接受之前就已被实施”。然而,在没有接受一个计划之前就实施这个计划并不是理性的,所以,“任何行动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行动者的行动,除了所预期的后果以外,还总是要引起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①其实,柯塔宾斯基所揭示的这个悖论只是形式上的,一项决策认识成果可行性的“行前证明”和“行后证明”是统一的,是互为补充的。决策认识成果无论是在实施前还是在实施后,它的诸种条件的具备都是其可行性的可靠保证和有力证据。决策认识可行性限域所包含的符合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之意,具体是指:第一,决策认识需要有完全度、精确度、可信度和及时度的决策信息。具有完全度的决策信息是指与决策认识对象有关的全部信息,它包括决策认识对象的范围和种类两个方面的信息。决策认识所需决策信息的完全度是相对的,不同层次的决策认识需要具有不同完全度的决策信息,并不要求决策信息过量。否则会造成“信息污染”,对决策认识起干扰作用。具有精确度的决策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决策认识对象知识不确定性的信息。申农(C·E·Shannon)曾经把信息定义为“两次不定性之差”,即认识前的不定性知识减去认识后的不定性知识所剩余的确定性知识,并用统计力学中“熵”的概念建立起信息度量方法,把信息称为负熵。这种具有精确度的决策信息同那些零散残缺的空壳信息、黑洞信息、含熵信息是截然相反的。当然,决策认识所需决策信息的精确度也是有弹性的,对其精确程度的要求要视具体的决策认识活动而定。具有可信度的决策信息是指其内容真实可靠并能为决策认识主体所接受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决策认识主体的作用,需要打上一个折扣,即减去决策认识主体意识对信息的抑制作用。在决策认识活动中,虽然有些信息真实可靠,也被决策认识主体所接触,但由于主体意识对信息进行抑制,这种信息最终被大脑拒于门外,变成“零信息”。所以,具有可信度的决策信息必须满足其本身真实可靠和主体能够接受两个条件。具有可信度的决策信息对于决策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信息。具有及时度的决策信息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具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的信息。决策信息具有一定的生命期,它的生命力和使用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即使是真实的决策信息,如果它后发于决策认识活动则没有价值,如果它先生于决策认识活动而不能为决策认识主体所及时利用,也相应地降低或丧失了它的使用价值。只有适时的决策信息才是最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的信息。第二,决策认识需要由使用实践力量来实现决策认识成果的人组成的组织。实践主体组织是决策认识成果——实践理念的实施者、执行者的联合体或“自然栖息地”,它通常由控制中心、执行机构和监督反馈机构组成。实践主体组织作为社会器官虽然与生物有机体不同,但它的存在和发展仍须受自然生物结构和规模的同样的定律所支配,即“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质量则与半径的立方成正比。”②一个组织的规模愈大,所需要的充实其质量和内部运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网络系统愈多、愈复杂。这种组织应该能够理解并且支持决策认识成果,其成员不仅以一种适于合作者的感情素质为前提,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而且以很高的理智为前提,这种理智要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进而形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这种组织应当由许多职能相关的团体、部门、个体组合而成,其成员分别掌握了实践所需要的不同的使用物质性手段的性能、操作方式、方法等技术知识,形成了不同分工和协作关系,能够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发挥出最大的综合功能。这种组织还应当由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来合理地协调人群活动,使大家在同一目标的导向下,各自分担明确的权务、责任和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制定各种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组织的统一性、有序性。不少人在制定实践理念时,往往不把包括管理体制在内的组织条件考虑进去,而认为那只是决策认识成果的实践者考虑的事情,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第三,决策认识需要包括实践工具、实践设备和设施、实践对象等在内的物质性东西。实践工具、实践设备和设施、实践对象就其原本形态而言,都是一些客观的物体。在它们成为实践的物质条件之后,仍然没有超越客观世界的范围,它们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存在,并纳入现实世界的规律性的因果联系中。在这些物质性的东西中,实践工具是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各种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专用器械、遥控装置以及自动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它们构成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物质系统。实践设备、设施是为实践运行提供工作场所和活动空间的物质综合体,它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设施、能源传输设施、信息传递设施、空间设施等。其中,物质循环设施是运输人和物的诸如运河、港口、铁路、隧道、桥梁、公路、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和供水、排水管道设施;能源传输设施是专门用于输送和传递各类能源的诸如输送石油、天然气、煤气的管道设施和传递电能的高压输电线路、低压配电网等设施:信息传递设施是专门用于传递声音、图象、文字等信息的诸如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光纤线路等通讯设施;空间设施是厂房、田地、矿井、仓库等为各类实践提供场所的设施。尽管实践设备、设施是实践活动的辅助性物质条件,它们本身不直接纳入实践过程,然而如果没有它们,实践过程就不能进行,或者不能圆满地进行。实践对象也是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它既包括纳入实践过程的没有经过改造的自然物,也包括经过改造、加工后再次纳入实践过程的原材料。这些东西的综合投入,构成实践活动的物质条件。第四,决策认识需要作为实践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外部条件总和的环境。这里说的环境不等于单纯的外部条件,而是对实践的存在和运行直接发生作用的诸种外部条件的系统,单一的外部条件只是环境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环境主要包括时机、地域、社会背景等要素。时机是物质运动的内容对于整个事物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时段和机缘。地域是物质运动的地理位置、空间布局、资源分布、交通状况、气象条件等空间表现形态。社会背景是特定时代特征、国际联系、社会制度、经济形势、文化传统等要素交互作用的产物。环境因素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变化的,因此环境条件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条件。一般来说,尽管环境条件是实现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所不可缺少的,然而,由于它不是决策认识主体所能够控制和完全控制的,而且其变化状态也不是决策认识主体所能够准确预测的,所以它是一种不可控制的条件。某些决断之所以具有风险性,就在于这些不可控制条件的作用。总之,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未来实践借以展开的现实舞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