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关励姝 青海师大 侯西安 中共西宁市委党校

原文出处: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或出发点问题,曾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其争论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是“现实的人”;另一种则认为是物质生产(劳动)或实践活动。

       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通过争论,是否真正从理论上弄清了呢?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这一问题的实质,为我们科学地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提供了启示,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笔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人的客观活动或者是进行着客观活动的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作一陈述。

      

      一

       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是从最简单的抽象规定上升到复杂、具体的抽象思维的过程。这个最简单的抽象规定本身即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也应该是人类历史的真实起点。因为逻辑和历史是一致的、是统一的。同时,这个最简单的抽象规定本身也孕育着整个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展开过程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就是说,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在其体系的逻辑起点上即以萌芽状况存在。由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理论的出发点是历史的与逻辑的起点,是导致具体再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最初范畴。由这一原则出发,笔者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或实践活动作为唯物史观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虽能说明一定的社会历史现象,揭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社会的结构,从而证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但由于以物质生产(劳动)或实践活动范畴作为其逻辑起点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容易给人们造成只有物的、规律的强制性,只有经济的决定作用,而没有人的能动性和历史的选择性的假象。笔者认为,19世纪80年代在西方所出现的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经济决定论”的论调,是极其荒谬的。及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家中又有人蔑诬马克思主义有块“人学的空地”(萨特)。这两股错误思潮,一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产生了巨大的时代影响,因而引起国际资产阶级的反对和污蔑;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体系时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其中最关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特别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物质生产(劳动)或以物质生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这一唯物史观的中心范畴看做是其当然的逻辑起点,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误解。因为按照我们上述的确定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范畴,它应该包含着整个哲学体系在展开过程中内涵因素的一切萌芽,也就是说其外延在其体系的所有范畴中是最大的。可是,物质生产(劳动)或实践活动,它不可能包含整个表现人的本质存在的客观活动;生产关系作为和生产力相对应的范畴,它不可能涵盖人的所有社会关系。因而,作为唯物史观起点范畴,物质生产(劳动)或实践活动是相对狭窄的,不能作为其起点范畴。

       为了克服由物质生产(劳动)或实践活动作为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局限性,有人提出由“现实的人”出发建构其体系。但这一现实的人不能离开其客观活动,否则就导向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活动本身作为人的现实存在的根据,因而使现实人的劳动活动,变成人的主观精神的自我运动。这样,就使劳动这一客观活动本身消解到主观精神之中,从而使“现实的人”变成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另外一种倾向是,把现实的人看成一个感性的对象,只看到静态的人类的本质,看到人的一般,这就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说社会中一切问题都与人息息相关,研究社会问题就要以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为目的。然而这里所谓的人由于离开了人的客观具体活动,现实的人只能是抽象的人的一般。因而,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人的客观活动或者是进行着客观活动的人,这两个范畴是从两个角度来揭示同一个问题。只有客观活动本身才使人成为一个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而社会客观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样才使人的客观活动本身成为专属人的活动,并与自然的客观活动从根本上区分开来。我们以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探寻创始人的论述,更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放到整个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去认识它的创立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巨大意义,从而科学地确立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二

       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的动力,都来自对人和人类解放的执着关怀。他终其一生都在苦苦思索着人的存在及其现实本质,因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马恩全集》第2卷第118页,1957年版)正是在对人的研究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地接近和超越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一步步把精神的空洞抽象的、感性直观的人还原成一个具体真实的在历史中进行客观活动的现实的人。正是由于对人的问题的科学研究,马克思找到了人的客观活动,找到了人的社会关系,进而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形成其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开始其理论活动时,是站在黑格尔理性主义立场上认识社会与人类的。黑格尔从其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看到劳动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存在。这给马克思进行的理理研究以巨大的启迪作用。但是,黑格尔由于其思辨唯心主义所限制,又把劳动抽象化,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恩全集》第42卷第163页,1979年版)因而他把人理解为绝对观念在历史领域中展现的理性的存在,人的本质是自由意志,即“自我意识”的定在和确证。在此观点的影响下,马克思建立了以自我意识的自由或人类理性为依据,以理性的批判为武器,通过消灭现存的宗教和专制制度,建立理性的国家,达到人类解放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但是,马克思很快就发现资产阶级所建立的理性国家并不能决定市民社会,相反,市民社会的状况却决定理性的国家;而且,理性批判本身也不能消灭现存的宗教和专制制度。这就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产生了怀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