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介

作 者:
吴军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中介是客观世界不同事物或过程、方面、要素居间联系的环节或状态。它具有居间性、连结性、亦此亦彼性等特性。中介在事物发展中又具有过渡、手段、协调等作用。研究中介范畴无论对唯物辩证法理论,还是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介、亦此亦彼、依凭、居间性。

       中介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了解、研究中介有利于唯物辩证法的深化发展,并且有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拟就中介的含义、特性、功能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中介范畴的规定

       “中介”的汉语语义是指“中间媒介”。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在矛盾的两极之间起居间联系作用的过程,因素或环节。它表示客观世界不同事物或过程、方面、要素居间联系的环节或状态。

       中介范畴黑格尔讲得最多,他把中介作为他的逻辑范畴体系中不同范畴之间联系的环节。在《逻辑学》中,黑格尔的逻辑是从“存在”开始,由存在到“本质”,又由“本质”到“理念”,经历一系列中介而推论出来的。黑格尔的中介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光彩。但黑格尔最终把中介归结为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环节,又回到他的唯心主义体系中,成为谬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批判地继承、改造了黑格尔的中介范畴的唯心性质,指出中介是客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精神领域的逻辑中介,在本质上不过是客观存在的中介的反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突破黑格尔中介范畴的思辩性,发现了作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亦此亦彼”的中介环节的存在。这给辩证法的中介范畴增添了实在的新内容。他指出僵硬固定的界限是不存在的。在鱼和两栖类之间有肺鱼,鸟和爬行类之间有始祖鸟,爬行类和哺乳类之间有犬颌兽,猿和人之间有类人猿。据此,恩格斯作出哲学结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①。

       列宁给中介范畴增加了新的含义。他把中介理解为间接联系的居间者,只要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就必然承认这种居间者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他说,“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②。

       由上可知,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中介理论持科学的批判态度。其一,否定了他的唯心主义基础,继承和发挥了作为矛盾学说和否定之否定学说不可缺的内容和中介思想;其二,从对客观现实的正确把握出发,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意义上论述了中介范畴。这就不仅把这一范畴安置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而且延伸了中介范畴的规定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含义理解中介。

       第一、中介关系。当我们研究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时,可以察察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凭,“互为中介”具体表现为:(一)矛盾的任何一面都依凭于矛盾的另一面或通过另一方,才得两面统一为整体。代表整体质的是肯定方面,反对整体质的是其否定方面,是整体质的自身的它物。因而我们可以说,整体质都是有中介的。(二)矛盾的任一面只有依凭它的另一面,才能得到自身的规定性,离开另一面,它不能说明也说不清自己是什么。(三)矛盾的任一面只有依凭它的另一面,才能得到自身的发展。真理和错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离开与错误的关联便难以前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中介状态。中介范畴不仅具有相互依凭的意义,而且由这种相互依凭而展开为一个居间的中介状态。比如,矛盾的展开表现为向对立物的转化,在实现这一转化时,会产生出一种“亦此亦彼”的中介状态。因为一切质变都是新质要素急剧增长,旧质要素急剧消减的历史过程。依事物性质的不同,这种历史状态可以短到若干万分之一秒,也可以长到几月几年以至一个历史时期;可以是一种无定性的不稳定状态,也可以是有确定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当矛盾的转化和质变延伸为一种历时较长而又结构稳定的状态时,这种状态便是我们所说的居间联系,即‘亦此亦彼’的中间状态。如果这种质变历时很短,且形不成结构稳态,它的中介状态则趋于零,是一种无中介态的转化和质变。一般地说,化学变化都是迅速的,因此,它有中介却形不成中介稳态。比如水的分解是分两步:第一步H[,2]O→H+OH;第二步OH→O+H。H+OH便是中介,而OH极不稳定,便不能把H+OH看作是中介态。相反,在生物进化中,却普遍地存在着中介态。因为生物进化缓慢,容易形成居间的历时中介稳态,比如肺鱼、始祖鸟等等。人类社会形态的矛盾转化过程也有中介态的,即在社会形态变动过程中,产生出历时较长,结构多元且相对稳定的中介性、过渡性社会形态。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发展还未具备向资本主义社会发生质变的条件时,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从外面输入资本主义,且引发中国自身资本主义的相当发展。于是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的二元结构的中介社会。今天所处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它既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带有二元结构性和中介性。只有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中国才能转变成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中介环节。这是作为普遍联系中的间接联系的实现者而言的。承认普遍联系中的间接联系,就必然会承认被联系的两事物之间的居中者。但这需要讨论两个问题:其一,这里的居中者既不具有“亦此亦彼”的性质,也非矛盾借以回复到自身的依凭者,它仅仅起着一般意义上的联系作用,或者说它具有复杂的外在性质。因此,其联系构成的“链条”是可以任意切断并加以讨论的。比如,在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我们不能说“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介”,但在间接联系的意义上则完全可以这样说。其二,间接联系中的居间者同时具有非居间者的身份。这不但是因为可以任意切断其联系线索,而使居间者转化成两端,而且因为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非线性的。众所周知,人们曾经认为,“上层建筑同人的生产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上层建筑是通过经济的中介,通过基础的中介同生产仅仅有间接的联系”③。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上层建筑与生产之间也有直接的联系,生产的科学技术,直接引起上层建筑中法律、道德、哲学等多方面的变革,而上层建筑通过产业政策之类的措施直接作用于生产活动。在上层建筑与生产发生直接联系时,生产关系便失去其中介身份。在普遍联系之网中,任何一个事物作为它的纽结都具有中介和非中介的两重性。这是非线性思维原则中必然引出的结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