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植根于实践中的理论,是植根于唯物史观基石上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性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的哲学依据。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更为突出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实践标准 生产力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致性

       ON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ang Jiayao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s rooted in that in practioe and in that grounded on historical idealism.The principle in practic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ductive forc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vide an important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theory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criterion of practioe and that of productiveforces are identical in nature.Upholding the two criteria is of remarkableand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oe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ism inChina.

       Key words the criterion of practice the criterion of productiveforces identity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无论是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还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都始终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实践第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哲学思想精髓。正确理解和运用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突出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植根于实践中的理论,实践性原则是其重要的哲学基础。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也是它全部理论的生命和灵魂。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第一次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即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理论和实际是否相一致,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加以确定,这就是实践标准。从理论的角度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角度说,坚持实践标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如果不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如果没有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解放思想,冲破禁锢,全新的社会主义事业最终将被葬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原则,首先,它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使理论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实事求是,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并成为这一理论的精髓;其次,它强调实践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检验的客观依据,改革和建设的成败就无法判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就不可能深入下去;再次,它强调理论本身需要发展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在的实践性同时表明,它必然是一个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没有完结,在实践中继续探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也不可能完结,而每一次实践都会使这一理论有新的突破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十分尊重实践的权威,1978年,他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并领导了具有伟大思想解放意义的实践标准大讨论,不仅为我们党重新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正确的政治路线,为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极左的错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为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开辟了道路。这场大讨论同时也就成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以实践为哲学依据的理论,一个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使之日臻丰富和完善的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植根于唯物史观基石上的理论,生产力原则是其重要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一切文明和进步的源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包括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的涵义,从本体论意义上说,它集中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直接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历史,总是先有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然后才有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从而引起上层建筑的革命,最终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它在经济建设中,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中心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保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够真正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价值论意义上说,它是衡量社会主体、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检验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以及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主要的标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是否能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等问题的阐述和论证上,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和检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理论和实践上彻底坚持了生产力标准。如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生产力标准理论就是这座大厦的重要基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