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计划:自组织和他组织

作 者:
吴彤 

作者简介:
吴彤 内蒙古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以当代科学前沿理论——自组织科学理论的观点对市场体制和计划体制及其改革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揭示市场体制和计划体制的哲学与科学理论基础。提出市场经济与自组织系统基本对应;计划经济与他组织系统基本对应的观点;从自组织理论观点分析了两种体制的优劣,指出自组织系统优于他组织系统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经济过程;认为当前改革过程中当务之急是建立自组织系统健康演化所需的开放、公平的非特定输入环境和改变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职能为经济政策的制定人、经济环境的仲裁人的职能。

       关键词: 自组织 他组织 系统演化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当代科学前沿出现了一大批象“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混沌理论”、“分形理论”这样的新兴学科,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具有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在这类复杂系统中,自组织系统尤为引人注目。自组织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能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自组织系统不仅极为普遍,而且与人类关系密切。由于这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人们现在对自组织系统发展的动力、条件、途径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甚至可以加以科学的刻画。此外,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存在着与自组织系统性质完全相反的另一类系统,它不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不能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而只能在外界指令的推动下组织和演化,从而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这类系统我们称之为“他组织系统”。举例来说,包办婚姻是“他组织”,而自由恋爱则是“自组织”;工人在工头的命令下劳动是“他组织”,工人自愿结合地劳动则是“自组织”。用当代自组织科学来研究经济系统和过程,人们会发现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与“自组织和他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谁优谁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计划”走向“市场”,计划与市场能否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何?从当代自组织科学理论的角度来回答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及如何“市场”和“计划”的关系是有益的。

      

       一、“自组织”系统演化动力、条件概述

       “自组织”系统演化动力在系统内部。协同学创始人H·哈肯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不是外部指令。哈肯指出,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通过竞争而协同,从而使竞争中的一种或几种趋势优势化,最终形成一种总的趋势(自组织理论称之为“序参量”),从而支配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即自组织起来。举例来说,假如有许多人在一个有限的舞池中跳舞,也没有人指挥大家怎样跳舞,一开始舞池中的次序肯定是混乱的,大家会你碰我我碰你。然而,在跳舞的过程中有些舞对就会发现,只要与他们旁边的一对舞伴跳舞的方向一致就不会发生碰撞。这种行为会象滚雪球一样逐渐扩大。于是,舞池中的秩序逐渐形成:大家都按某一方向绕舞池的中心旋转。当然,也会有个别舞对反方向跳舞,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发现逆潮流的问题,而不得不改正过来。这也正如大江东去中的水分子一样,一方面存在着热运动,另一方面又都融汇在东去的大潮流之中,即融合在“序参量”支配下的总的运动模式之中。

       一个系统要想成为“自组织”系统,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自组织”系统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只有当外部环境向系统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的自组织才能发生。换言之,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所以闭关锁国不行,改革开放才对。但是,外界向系统的输入不能是特定的“干预”,不能只给予系统中的某一要素或某一部分,特别是作为系统的外部控制参量不能向系统内部输入特定的“指令”。否则,系统的演化就变成了“他组织”的了。

       一般而言,“自组织”系统的演化要优于“他组织”系统的演化。当然也有例外,只有当“他组织”系统的外部指令系统能够接收内、外全部信息,并能对其全部加以处理时,“他组织”系统的演化才能优于“自组织”系统。“包办婚姻”偶尔也会比“自由恋爱”更符合当事人的长远利益,但其前提是包办者相当于一个全能的“神”。“自组织”系统的演化之所以优于“他组织”系统的演化,关键在于“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动力在系统内部,是系统内部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系统的演化,因此,系统整体和内部各个子系统都具有活力。相反,“他组织”系统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外部,系统整体的活力依赖于外部控制参量,外部控制参量是个“拉普拉斯妖”(即全能的神),系统整体可以向理想状态逼近。外部控制参量是个“孬种”,系统运转就会失灵。此外,无论哪种情况,系统的子系统都是缺乏活力的,都是被推动的。

      

       二、为什么要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让我们先从“计划”经济的优劣谈起。

       如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调节,这是国民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计划”经济是怎样解决它的呢?很明显,计划经济是通过“计划”来加以解决的。它的基本思想如下:建立一个由受过良好教育的专家组成的政府或计划当局;它第一能够知道全社会民众的“物质与文化”需要,因而能够通过其计划网络获得全社会的一切信息,第二能够根据这种需要和信息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以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于是在计划下,资源既不会短缺也不会浪费。如果在集中计划体制下事情没搞好、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因为“计划还不够科学”、或者管理者“素质太差”、“政策失误”。

       表面上看去,计划经济非常完美、理想,比市场经济要好得多。但是,计划经济的基础却是有很大问题的:第一,它是建筑在经济系统外部的控制参量好坏的基础上的。而外部控制参量的好坏完全是人为的,即完全取决于一个政府的好坏;第二,计划的好坏又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被称为“全息性”条件,即国家掌握了全社会的全部经济活动信息;第二个条件被称为“全盖性”条件,即国家可以完全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其实,计划所依赖的这两个基本条件都是无法达到的。由于全社会的经济活动涉及千千万万个子系统,关联着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宗教等各种各样环境,所以,经济现象是测不准的,再加上计划机关认识能力的限制,更不可能获得全社会的全部经济信息;而这千千万万个子系统也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利益,不可能完全利益一致,从而国家也不可能代表全社会的利益。国家或计划机关能够代表全社会人民的利益,能够掌握全社会全部经济信息并且能够完全加以迅速处理的要求,是一种“乌托邦”,是一种不能实现的“拉普拉斯妖”(即全能的神)的要求。而在不能实现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运作,自然就变成了主观盲目的运作。“情况不明决心大”,“拍着脑门拍板子”就是这种运作的真实写照。而人为地认为国家能够代表全社会人民的利益的观念及其派生的集中计划做法又严重扼杀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子系统)独立自主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