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需要的客观必然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马克思指出:“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性,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①从心理学上讲需要是有机物、人和社会的一种摄取状态,它是有机物、人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如果把个体的人作为需要的主体,需要则是指维持个体生存、延续种族和参加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欲求状态。在哲学意义上,需要则是有机体或主体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内在的自觉的指向。需要作为一种贯穿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社会存在,近几年已引起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普遍关注。但是,从哲学的视角观察与研究需要却明显不足。本文试就需要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客观必然性问题做初步探讨。

       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而言,需要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它是具有生命力的各构成部分或要素相互关联、协调、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生命力本身既是需要的一种外在表现,又是需要实现的结果。恩格斯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本质契机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的物料交换。”②人的新陈代谢,就是经过同化作用把摄取的外界物质资料转化为自身的建构和发展的物质和能量,经过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和排泄与自身的建构和发展无关的物质的过程。人在自然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命的维持和再生产,必须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③当然,这时的需要还是低级的和被动的。人们最初的生产活动都是为满足这些需要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④简单地说,人类活动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体自然的需要,即对自然物的摄取。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个体的需要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没有需要便没有生命和人的一切活动。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质的区别。动物的需要完全是无意识的或本能的需要外,更多、更主要的是有意识的需要,是对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对象的欲望与追求,是一种自觉的摄取趋向。动物通过本能活动来维持其生态平衡及生命延续的自然生理需要,永远不会超出与其生命形成直接相关的范围,需要对象(在没人干预的情况下)永远指向自然物。它不可能去追求自然物之外的对象。人的需要则不同。人虽然也以食充饥,“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⑤人能够“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⑥人的需要无论是内容还是满足方式都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的。恩格斯指出:“动物的正常生存,是在和它们同时的环境中给予的,它们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并且适应于这个环境——人类的正常生存,在他们刚刚从狭义的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时候,还是完全没有的,人类的正常生存只是经过以后历史的发展创造出来的。”⑦不仅如此,人们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能力,使需要具有了无限性和广泛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⑧

       其次,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需要同样具有客观必然性。人类在进化发展过程中,必然意识到个体力量的局限性和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并以群体的力量弥补个体的不足。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⑨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⑩因此,“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11)作为社会存在物,人除了具有生存需要、交往需要以外,还有发展需要、精神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恩格斯曾指出:“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都将同等地、愈益充分地交归社会全体成员支配。”(12)并认为“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要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13)这几种资料的生产,实际上代表了人的几种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的需要——简称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求得自身生命存在的欲望和要求,包括维持主体生命存在和活动的衣食住行等生理和生活的需要以及为了保证生命安全的安全需要、为了繁衍后代的两性关系的需要、为了良好环境的社会交往需要等等。生存需要是人的需要的基础。生存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就会产生享受需要,即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以使自己能够过得较为舒适愉快的欲望和要求。恩格斯指出:“人类的生产在一定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为少数人生产。这样,生存斗争……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斗争,而且也为发展资料,为社会的生产发展资料而斗争。”(14)享受需要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即人对舒适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相对丰富的条件下,人们不仅为了生存而吃、穿、用、住,而且要求吃得好、穿得美、住得舒适,同时还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例如需要天伦之乐、提高休息质量、娱乐活动以及渴望相互间的理解、友爱、追求真理等等。而发展需要则是高层次的,它是人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要求。它包括个体主体的全面发展,包括发展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还包括为社会和全人类的事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甚至奉献自己的一切。发展需要表现为参加体育活动、求知活动和加强品德修养、发挥创造潜能和实现人的价值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必然表现。它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的高度进步相联,也同主体精神境界的高尚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是从人类需要的系统发生以及把人作为一个社会的动态整体系统来看待的,是从主体人的发展过程和主体人的需要的发展过程来考察的,为我们更深入研究需要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性理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