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是作者即将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力作《一种组织经济增长的新理论和新思路》第13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揭示了社会经济增长对价值观及其变革的制约关系,同时对价值观结构及其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功能进行了立体的、动态的分析。以此为基点,本文还探讨了价值观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中间环节和途径,为价值观变革的实践指明了道路。 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深层结构的观念体系。在由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向以工业和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增长中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和促进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要看到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把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冲动和热情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反过来又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速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强大社会精神动力。因此,从人的主体性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有必要就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专题探讨。 一、价值观的含义、变革及选择的最高标准 价值观是人们所处的价值世界中与价值和价值论密切联系,反映人们的价值态度和价值意向,在人们关于各种价值现象的观点、看法中比较稳定、比较深层次的东西,是系统化了的人们相对稳定的价值选择的结构体系,是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一句话,是关于价值评价标准的规范体系,是指导人们进行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一般思想原则。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满足物质或精神需要的价值活动。通过反复进行的价值活动,人们必然形成各种关于事物的利害、好坏、善恶、祸福、美丑等观念,这就是所谓价值观念。而各种价值观念中最根本、最稳定、最深层的内核,就是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价值观念的抽象形态和结晶体,是价值观念的本质和核心,是关于价值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价值观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评价标准的体系和观念的总和,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价值现象。这里,我只从经济增长与主体价值观的关系方面来研究、考察价值观的问题。从其主体性看,社会经济增长过程是一个主体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和为实现自身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实质上也是一个价值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战略目标的确定、经济秩序的建立、主体行为的选择、主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处理和调整,以及主体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调整等,都涉及到价值判断问题,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因此,从经济增长过程作为一个价值活动过程来看,所谓价值观可以看作是对经济增长过程进行价值判断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与此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我们所研究的价值观并不是单个人的特殊的价值观,而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为全民族、全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只有这个意义上的价值观,才能在全社会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经济主体树立价值理想,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产生影响,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提供理想目标和行为规范,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进行价值判断提供普遍的尺度。 上述对价值观的含义进行了必要的探讨。那么,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应怎样对待价值观的变化和更新,用什么作为最高标准来衡量和选择与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呢? 首先,必须看到任何社会的价值观都是历史的价值观,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增长、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变革而变更。恩格斯指出:“如果说,我们的法律的、哲学的和宗教的观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内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或近或远的枝叶,那么,这些观念终究抵抗不住因为这些经济关系完全改变而产生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2页)这就表明,一旦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属于社会意识和观念上层建筑的价值观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旧的社会价值观总要被淘汰、被抛弃,并为新的价值观所取代。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由原始公有制到奴隶主占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每个社会形态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的价值观念就都历经了巨大的变革。古代天下大同的价值观终于让位于奴隶主占有奴隶的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后来后一种价值观又让位于封建地主的价值观,以后又让位于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最后则让位于个人和集体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更具体地说,也正是由于经济基础变更的决定作用,所以“重农轻商”的价值观终于抵挡不住蓬勃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中庸之道”的价值观念终于抵挡不住现代经济社会的竞争和开拓潮流,“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念终于抵挡不住现代经济增长中丰富的物质生活的诱惑和人们对现代文明享受的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价值观彻底变革的条件具备了。虽然从旧的传统的价值观转变到新的现代价值观,不能不经过十分艰难的历史过程,但是毕竟历程已经开始,我们已经处于一种新的现代价值观的伟大创造时期。 其次,必须看到价值观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虽然可以在一段时期内超前或落后于经济基础,但是却不能长久维持。从经济发展和价值观演变的历史来看,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基础并未发生变革,但社会中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在继承以往优秀思想传统的基础上,就提出了新的价值观;或者经济发展了,经济基础改变了,但新的价值观并不能马上确立起来,而旧的价值观也不会立刻退出历史舞台。这说明价值观具有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价值观变革与否最终还是决定于经济基础。例如,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一部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虽然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对旧的传统的价值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提出和广泛宣传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等新的价值观,但由于新的经济基础尚未形成,因此经过一阵冲杀却未能彻底坚持;又如,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规模、水平、社会化程度、社会财富丰富度,均未达到人们可以不考虑自己个人利益的发展程度,否定个人利益、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时期经历一段疯狂之后,就为人们所厌弃,而为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利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承认个人差别、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价值观所代替。由此我们可以预见,虽然中国过去传统的重群体、轻个体、重农轻商以及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至今还在纠缠人们的头脑,阻碍人们的实践,落后于经济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人们必然要求冲破旧的传统的价值观,并用新的价值观来取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