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认为,主体性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中,主体的自然性是主体性的生物学基础,主体的社会性是主体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源。主体性是表征主体本质力量的哲学范畴,是关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界定,其内在结构是知、情、意的统一。 关键词 主体;主体性;内在结构;本质力量 引论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特有的主体性。可以说,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发展是与人的社会化进程相一致的,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面对异己的、神秘的外在世界,人类最早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并为此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历程。从哲学史的发展看,主体性问题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变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地位的。前者作为一种思维内容虽然早已有之,但是在现阶段以前并未被作为一个独立观念来研究,而是包含在对世界本质问题的探索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就包含着对主体性的一定认识。这种关系详见40页表。 通过分析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主体性是通过对人的能力(认识能力等)的探究体现出来的,而这正是主体性的本质所在。我认为,主体性是表征主体本质力量的哲学范畴,是关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界定。 一 主体性的生成 主体性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统一的重要结晶。其中,自然属性是主体性的生物学基础,社会性是主体性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1 主体性的生物学基础 主体性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以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人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种组合功能;人脑的生理、物理、化学等物质过程是主体性生成和发挥作用的内在生理机制。因此,主体性的形式是生物的。 2 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根源
人脑的运动是主体性存在的生物学前提,但主体性绝不是人脑自身不断演绎发展出来的内在产物。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那么,作为具有社会性本质的主体的主体性也只有在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最终生成和发展。 首先,劳动、实践创造了主体性的载体——人并形成了制造工具、社会关系、抽象思维和语言等人类特有的标志。这些标志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体性并使之与动物的一般生物性相区别。 其次,实践是主体性现实化和自我完善的桥梁。主体和客观是主客体关系结构的两极,二者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主体性的现实化和自我完善过程。实践的这种桥梁作用具体表现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之中。主体的物质生产、观念和意识等的活动总是指向客体、指向对象的,主体的任何活动都要同客体发生一定的关系,其结果也一定会以对象化的方式表现在客体身上,这就是主体客体化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客观体现,也就是人把 自己的本质力量积淀、物化、凝聚在客体中,以对象的存在、产品的存在来表现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存在,从而反映出主体性的水平和发展程度。另一方面,在主体客体化的同时,还有客体主体化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主体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例如,在生产活动中,客体向主体的转化主要表现在主体对生活资料的消费以及把物质工具(如计算机、望远镜等)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而在精神活动中,客体主体化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认识活动中,客体向主体输送和转移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主体的加工、改造和整理得以贮存在主体的意识、思维结构中并成为主体意识和思维的内容,转化为主体精神世界的有机部分,从而丰富、提高了主体性的内容和水平。 再次,实践是主体性生存和发展的根源。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产生于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主体性的生物学前提及其内在结构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如,人脑绝不是纯粹自然界进化的结果。从根本上讲,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也只有劳动才创造了人。至于主体性的内在结构的社会本质将在下面加以论述。因此,实践活动不仅产生了主体性的生物形式,而且还产生了主体性的本质内容。另外,主体性的发展也是以实践为现实根据的。实践不仅检验着主体性的性质,而且以自身的成果和要求丰富和推动着主体性及其发展。 二 知、情、意构成了主体性的内在结构 现实生活中,主体性呈现出生动、复杂、多层次的特点。这乃是由每个主体的意识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意识包含着知识、情感、意志三方面的统一,这是意识的内在结构,而主体性也正是以这三方面为自己的内在结构。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千差万别的主体和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