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研究,是理论探讨的热点之一,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应坚持什么样的主体性,则看法还不完全一致,有必要深入讨论。 一 目前,关于人的主体性研究,看法诸多,并各有侧重点。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所说的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利用、改造、再塑、认识、评价客体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全部特殊属性。主体性的主要特性是:自然性、实践性、社会性、意识性、主动性。”①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关于人之存在的一般特性的总的表述,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性,是否就是人之存在性呢?应当说它不是人之存在性,正如活动的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一样。说主体性是人之存在性,是因为它的确是人所独有的东西,动物不会有主体性。说它不等于人之存在性,是说它只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即是人的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可见,以上这种看法过于宽泛。 另一种观点认为,从认识论上讲,“认识主体性是在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上,即认识活动限度内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包括有认识主体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认识能动性。”②我认为这是关于人的主观性表述,应当说主体性包括主观性,但不等于主观性,正如主体包括主观但不等于主观一样。主体是人,主观则是主体的观念的或心理的活动,是主体的一部分。主体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显示的能动性,主观性则主要是人在认识活动中所显示的能动性,这种看法对主体性认识过于狭窄。 那么,人的主体性究竟是什么呢?这只能从人的本质中作出说明。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不能孤立地只是从人自身来讲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如果离开了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使自己的活动指向客体,同客体相联系,才显示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马克思说:“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③这说明没有对象性活动,就没有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对象性活动实质就是人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人区别于动物根本就在于,人是通过生产活动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并作为主体而存在的。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④人通过生产活动改造对象世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由于这种类本质的存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的。动物只能片面的适应它所属的自然界,因而,动物只能使自己是所属的那个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则把整个自然界纳入生活和活动的对象,人的这种对自然界的掌握实质就是能动性和超越性。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创造,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它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两个方面:“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⑤ 二 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体现在活动的结果之中。因为活动结果的产品,是积淀了的主体性,通过活动结果的客体人们可以反观自身、反观主体,认识到主体的本质、能力、意志、力量和技能。马克思认为,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两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两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通过对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观,我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主性。主体性总是与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自主性就没有主体性,自主性是人的自主意识的外化,是我们每一个成人都可以感受到和经验到的,自主性既是人的一种内在要求,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感性显现。有自主性的人,常常自觉地把自己视为“主”,把外物视为“客”,把自己视为主动者,把外物视为被动者,进而把人视为世界的主人,万物之灵长。在主客体关系上,表现为一种“为我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不是简单地把自己当作外部世界的一部分,而是把外部世界当作人的一部分来处理;人不是简单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要求外部世界来适应自己。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人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支配自己命运,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不是消极地依赖,不是等待外部自然界的恩赐,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掌握自然界发展规律,超越依赖性,实现人化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⑥ 第二,能动性。人作为活动的主体,不仅有自主性,而且其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能够把握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实现自主地掌握自然界外部的目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的活动所面临的对象具有自在性,自然界不会自动地把什么都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⑦人们在掌握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经常遇到自然界的隐藏和抗拒,以致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人们为了掌握和改造自然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劳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⑧因此,人的这种活动的主体性就有能动性,由自主性发展到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