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思考

作 者:
昭明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社会生产力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是当代经济学和哲学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社会生产力内涵的理解上,至今仍存在着分歧。为了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本文就社会生产力内涵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以便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实质,形成反映现实特征的理论认识。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走出历史认识的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一说到发展生产力,就想到发展物质生产力,就想到物质产品量的增加,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就出现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这种把社会生产力简单归结为单纯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的认识来源有二:

       (一)、教科书的误导。首先,是从苏联教科书中引进的定义和三要素构成论形成的。在《列宁主义问题》一书中,斯大林是这样阐述社会生产力的:“生产物质资料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以及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使用生产工具来生产物质资料的人--这些要素总和起来,便构成为社会的生产力。”(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07页)其次,我国教科书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对生产力三要素进行了同类情况的阐述,以至加深了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的片面理解和认识。其三,苏联教科书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把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者概念混淆、等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微观运行机制,创立剩余价值学说,阐明劳动价值论,他以具体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生产力三要素。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第202页)马克思在这里指的生产力是具体劳动过程的生产力,而不是社会生产力。斯大林把马克思对具体生产过程的生产力的阐述,作为社会生产力加以解释,导致人们认识上的偏差。

       社会生产力与劳动过程中具体的生产力之间有质的区别。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范畴,不能混淆。首先,社会生产力这一范畴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和社会历史性。因为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生产力是指整个社会改造自然,改造人类本身的能力,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而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是指局部的、具体的、微观的生产实体的生产能力。如:工人操作机器加工零部件,农民利用拖拉机耕地等这都是生产过程表现出的具体的生产能力。其二,社会生产力内涵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同时还包括人类社会进行的精神资料生产的生产力。这样的生产力才是我们党和国家要大力发展的社会生产力。

       (二)、我党工作的某些失误,造成人们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和绝对化。长期以来,人们把物质与精神相对立。马克思主义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中。物质与精神是事物发展中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物。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们所走过的道路又十分曲折。当我们强调精神的能动作用时,就出现精神万能,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对经济工作不敢抓,不愿抓,造成经济建设的失误。当我们纠正了这种错误,强调物质生产的重要作用时,单纯的经济观点,讲物质利益第一,讲实惠的思想就抬头。道德滑坡,社会中的某些腐败现象又死灰复燃。当然这里面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与人们思想上的绝对化、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物质是决定因素。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条件。由于生产劳动,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要从事政治、经济、管理、科学、艺术、文学创作等精神活动,就得有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要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就必须发展物质生产力。所以物质是第一的。但是,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精神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精神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抽象思维,透过现象把握和运用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并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人们依据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确定实践的目的,制定实践的行动蓝图(包括方针、路线、计划、方案、方法、措施)并凭借精神物化出的工具等物质手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使确定的目的和行动计划实现于客观对象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印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精神的反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将日益扩大其程度和范围。精神对客观物质世界可以起两种截然相反的反作用。其表现为:正确的思想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认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要正确发挥精神的能动作用。首先,承认物质决定精神的前提下,承认和发挥精神的能动作用。其次,要正确认识和严格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任意夸大精神的能动作用。

       总之,人们在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