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第一生产力”的几种观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新正 安徽大学商学系

原文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人的劳动力和自然界物的自然力的结合及其相互作用的物质交换过程。人类生活的生产、生产力的形态和技术形式,不是单一不变的。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不是生产力的要素。知识形态的科技生产力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物质生产力。“转化”是实现“第一生产力”的前提,是科技自身发展的前提。“人的因素第一”是对生产力基本要素的联系和整个生产力系统而言的;“第一生产力”是“人的因素第一”的深化和当代表现形式,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展现与确证,更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战略思想的深化与升华。

       关键词: 人的劳动力 物的自然力 科学力 生产力的形态 技术形式

       在我国学术界“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把“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降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或者反对把科学技术视为生产力,或者主张科学技术就是物质生产力,或者把“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对立起来。对此,本人不敢苟同,故提出以下看法。

      

       一、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对生产力下过定义,但是他们都阐述过生产力的内涵。在他们看来,生产力是物质生产过程得以进行和实现的根本原因和力量,在本质上,它是人的自然力和自然界物的自然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这里摘引几段马克思的原话:“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①,“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②,“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③,“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④,“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与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⑤,“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之中。……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劳动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⑥,“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⑦由此可见:第一,只有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来理解生产力的内涵,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据此不仅可以对生产力作静态的分析和动态的描述,而且可以揭示出生产力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一种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从人与自然关系来考察生产力,不仅会看到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还会看到自然的因素。第三,从人与自然关系来考察,自然力就有两种,一是人的劳动力,即人在劳动时所“应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⑧;另一种是自然界的自然力。这两种自然力的结合,是人类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根源和原动力,即生产力。其中,人的智力就是经验、技能、智慧和知识等,智力发展的高级形态便是科学技术。

       此外,人类生活的生产包含物质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精神的生产。恩格斯曾指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需要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⑨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又认为,除了直接生活的生产之外,还有精神生产。⑩而作为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从“理论上征服自然”(11)和保护自然的科技生产,正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的具体形态,不仅有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还有间接(潜在)的生产力和可能的生产力。马克思曾强调指出,生产力是物质生产过程得以进行和实现的根本原因和力量,它是人的自然力和自然界物的自然力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另外,马克思还指出:“由于占有资本,--尤其是机器体系形式上的资本,--资本家才能攫取这些无偿的生产力: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力,以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劳动的全部社会力。”(12)这些未开发的无偿的间接生产力,经过开发就成为可能的生产力,再并入生产过程而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形式又是不断演进的:先是以手工工具为标志、以人的经验活动为主导的经验技术形式;尔后是以机器工具为标志和以人的活动程序化为主导的成规技术形式;再后是以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输为标志和以人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造紧密结合为主导的技术形式。

       科学本身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和物质生产力的关系也是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而发生和进步的。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完成之前,是谈不到“科学是生产力”的,“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13)马克思正是历史地考察并研究了科学和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科学技术被系统地并入生产过程的现实关系,方在世上首次正确反映了这一过程,揭示出“科学是生产力”的真理,将科学技术纳入了生产力范畴。

       在上述几方面我们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又明确了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从理论上征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那么,在原则上就否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物质生产力”等观点。另外,马克思在论述机器和科学知识的关系中,还曾把自然科学称之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知识形态”生产力、“潜化”生产力等,又把它们与“物质生产力”、“直接生产力”、“现实生产力”加以区别,并指出:“二者都在生产过程中起作用,并互相转化”。还把机器等直接生产力称为“人类头脑的器官”、“物化的知识力量”和“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等等(14)。在这里,差别只是生产力的内部的区分;转化也是生产力内部的转化,而肯定的前提则为科学是生产力。自然科学的这些特点,使其具有了一种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根本意义的动力作用,即“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5)而为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望尘莫及。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以神奇的速度融合、渗透和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和过程之中,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推动着社会进步,使人类进入一个历史的新阶段。基于对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经验的总结,邓小平同志发出醒世名言:“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要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16)进而响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深化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