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求“实事”之“是”,是为了使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认识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实现过程。 一 制约实事求是的诸因素 实事求是的实现是一个异常艰难复杂的过程。在实事求是的实现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正是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作用,所以一些人虽然在主观上力图做到实事求是,在现实中却仍然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正确轨道。 我们认为,制约实事求是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来自实事求是活动结构内部构成要素的制约;二是来自实事求是活动环境条件的制约。 1、来自实事求是活动结构要素的制约 实事求是活动结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方面,这三个因素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成为实事求是的实现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第一,来自主体方面的制约 主体是实事求是活动的主导者和承担者,主体因素,主体性的存在虽然是实事求是实现的必要前提,但在某些情况下,有些主体因素,以及主体性的错误发挥会成为实事求是的实现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或直接障碍。 ①对“实事求是”的简单、庸俗化理解。这表现在:要么把就事论事说成是实事求是;要么把枝节问题的解决说成是实事求是;要么把罗列简单的外部现象而得出的片面结论说成是实事求是。基于这类理解,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 ②对“实事”和“实际”任意剪裁。我们知道,“实事”处在一定的“实际”之中,而“实际”是包括“实事”在内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总和。主体要求“实事”之“是”,一般都要从一定的“实际”出发。如果主体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片面理解和裁定“实际”的内容和范围,而不是全面、客观地勾划实际的边界,那么,主体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③主观和客观相脱离,理论和实践不一致。我们所提出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设想等都是主观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如果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就会背离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不一致表现为要么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要么满足于感性认识,把个别经验绝对化。这样的话,主体无法做到实事求是。 ④价值取向错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他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事物的标准就不同,从而也就影响他实事求是的立场。如果不能站在人民群众和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考虑个人的价值,那么价值观就会错位。价值观错位,就会患得患失,不能实事求是。 ⑤利益观念错误。主体于“实事”中求“是”,必然会涉及到利益问题。要实事求是,就必须确定正确的利益观念,即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在发生利益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否则,错误的利益观就会导致利益关系处理不当,从而背离实事求是。 ⑥思想观念陈旧。实事求是,不能拘泥于旧有的思想观念,而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理论。因此,如果主体思想观念陈旧,就不敢揭示矛盾,因而害怕矛盾或回避矛盾,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⑦认知结构封闭。人的大脑并非“白板”,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主体的实践结构不断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它包括认知的原则、方法以及相应的逻辑范畴体系。认知结构虽然归根到底仍然是实践的产物,但对于继发的求“是”活动具有先在性。主体求“实事”之“是”,就是既有的认知结构与所获得的认知材料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过程,即经过认知结构的“加工厂”对认知“原料”进行“加工制作”,而产生新的认识成果的过程。当既有认知结构能够容纳新的认知材料时,实事求是活动就可以顺利进行;当它难以容纳大量涌现的新认知材料时则必须被改造或重构,甚至进行整体性转换和变革;如果主体的认知结构是封闭的,它就不能在与认知材料所构成的矛盾关系中实现自觉的更新,实事求是就会遇到认知障碍。 ⑧思维方式僵化。思维方式是主体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它的状况直接影响制约着实事求是的全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不仅决定着对“实事”的感知了解,而且影响着主体对“是”的探索寻求以及求是的结果。思维方式与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相联系,本来就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特点,主体如果不是经常自觉地端正或者革新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就会僵化,僵化的思维方式是实事求是的大敌。它具有封闭性运行、保守、两极性等特点,难以接受新事物,容易把原有的认识和理论凝固化、绝对化。而且,思维方式一旦僵化,要改变它就非常不易。 ⑨主体性失落。实事求是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获得真理性认识的过程,但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求是者主体性的失落,表现为唯上、唯书、唯形(形式主义)不唯实。缺乏胆识谋略,不思开拓进取,害怕担当责任等等。主体性失落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降到最低限度,就根本谈不上实事求是。造成主体性失落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某些封建遗毒对主体精神的长期侵蚀。此外,理论素质差、文化知识水平低、主体意识弱化也是求是者主体性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⑩非理性因素的“病态”。在实事求是过程中,主体的情感、意志、个性等非理性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可以成为主体实事求是的内驱力量,它不仅促使主体克服求是的障碍和困难,而且还调节、控制主体能量的投入。积极、健康、美好的情感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利于实事求是,而情感的冷漠、缺乏或者泛滥则会限制或扼杀主体思维的创造性,从而不利于实事求是。主体意志力的强弱是实事求是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坚韧不拔的毅力常常有助于主体顶住压力,战胜困难,不畏曲折,实事求是。相反,如果主体缺乏实事求是的起码意志力或意志力薄弱,那就会畏畏缩缩,知难而退,实事求是很可能半途而废,不了了之,难以实现。主体良好的个性意味着主体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它能为实事求是活动提供较好的心理支持。而个性的扭曲,心理过程的病态往往会造成主体实事求是的个性心理障碍,从而不利于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