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初始地平

——新版《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研究①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一兵,1956年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是国内新版《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手稿)出版后,第一篇从哲学视角系统地研究该文献的专题性论文。作者力图摆脱传统马列原著研究中那种注释性或以教科书体系解读经典文献的模式,真实地从经典作家自身的思想逻辑出发,认真探究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特别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文本中所内含哲学新视界的初始地平。作者还首次提出了《费尔巴哈》五个手稿的内在逻辑结构问题;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该书中科学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形态中的科学历史观,特别是作为当时理论侧重点的历史辩证法客体向度的基本思路。作者否定了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理解,也批评了一些西方论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曲解。

       近几年,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讨论是步步深入的。可是我觉得,在不少论者的讨论中,带倾向性的“语录摘编”多于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思路的“逻辑”,这是问题一。问题二,一些热衷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者,仅仅把自己的言论系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简称《提纲》),主要是它的第一条,而不去深入研究马克思这一《提纲》的具体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尤其是它的第一章);问题三,就是有的论者涉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可却无视这一文献的最新重译本的重大变化。这是我们的研究不能真正深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指出,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提纲》第一条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倒退逻辑是不足取的。特别是他们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的神话,在新的文献资料面前已不攻自破。我以为,无论在哪个意义上,在当前认真深入地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完整表述自己哲学新视界的第一章手稿),都成为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极其重要和十分紧迫的任务。今年,正值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50周年,这里发表此文,也示纪念。

      

       (一)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的中文版单行本--《费尔巴哈--唯心主义观点与唯物主义观点的对立》(下简称《费尔巴哈》),与原有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相比,不管是结构或内容上都有重要的变化。在现在的这个版本中,马克思恩格斯原有的五个手稿被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手稿的五个相对独立的手稿,按时间顺序分别为:最初写下的具体说明哲学新视界的第一手稿的29页,现在被编为第二部分。然后是从已成稿的第三章中两处抽取的第二、三手稿计43页,现在被编为第三、四部分。最后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大部分手稿后,两次起草的全章引言和新世界观的总体概括的第四、五手稿,现在被整合编辑为第一部分。同时,新版手稿还恢复了马克思恩格斯原稿上的许多重要注释和说明,并对手稿做出了一些近似文献学的说明。在这一版中,新增了近一万余字的新内容(这主要参照了由前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准备、勃鲁什林斯基编辑的新编俄文译本。参见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5年第10、11期)。②

       对现在编译手稿第一部分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以往的研究里争论和分歧最多的部分。在新编版本中,第一部分手稿是第四、五手稿特殊接合的结果(在我们现在的新译本中,不恰当地去掉了两个文本接合记号,人为造成了不同文本视界边界的主观消失。关于这一点可参见日本学者广松涉的文献版:《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复原、新编辑版》,河出书房新社,1974年版。以及1965年的前苏联巴加图利亚版)。以我个人的理解,第四、五手稿实际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制定完哲学新视界后,试图再从总体逻辑上概括一 下自己的新观点的两个不同角度的努力。对于这一部分手稿内在逻辑结构的正确理解及其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即使在新编译本问世后,仍然存在着某种相当不准确的估判。在新编手稿的设计者巴加图利亚眼中,这一部分手稿不过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未完成的誊写稿,第五手稿又是第四手稿的修订。遗憾的是所有新译版本(德文和中文版)都接受了这说法。我不能接受这种设定,因为我认为这种理解严重低估了这一部分手稿的意义。

       依我之见,第四手稿和第五手稿不能被简单视为马克思恩格斯对第一章手稿的誊抄(仅仅从引言的内容或字迹工整的程度上做出判断是不足为据的),而是他们在基本理出新哲学基本构架后,打算(1)为第一卷改写一个“开头”(引言),以说明他们在第一卷中所进行的哲学批判的针对性;(2)是为第一章中(其实也是全书)他们阐发的正面观点再加写一个“开头”(概论)。引言部分的内容是十分清楚和确定的,因为第四、五手稿在这一部分上是一致的,可是,两个手稿在相同的引言之后却出现了两种从不同的思路出发的“开头”。这是理解该问题的难点所在。

       第四手稿一共五页。引言占去两页多一点,这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页最后删去的一段话:“因此,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首先提出一些能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debonne foi[认真地]加以对待”。③从这种针对性出发去阐明自己的正面观点,自然就形成了一个从“人”出发并以驳论为着眼点的理论表述的概要思路。这也是我称之为从解决问题的视角所进行的理论表述。这里的“人”的出发点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理论起点,而是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旧哲学根本错误的特定表述出发点。关于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格外注意的。下面,我们不妨随着这条思路做一个逻辑探索。

相关文章: